利字當頭:政府為何搞不好創新科技? - 利世民

利字當頭:
政府為何搞不好創新科技? - 利世民

一直以來,立法會都是橡皮圖章,從前政府要通過的人手和預算,就算爭議再大,也總會過得到關。梁振英的Pet Project三次闖關不成,足以反映此人完全不懂得香港政壇的遊戲規則,政務官也沒有傳授他箇中秘訣。事實上,政客都是喜歡用納稅人的血汗,來換取自己的本錢。遠的不說,泛民的莫乃光曾對創科局「開心到跳起來」;若非後來見勢色不對,才從善如流,叫政府在10月復會再次提案;也就是說,莫乃光原則上支持但技術上不支持。
「沒有政府就沒有創新科技」這是笑話,也是香港的悲哀。香港其實不乏各種類似的組織,不斷在消耗社會的資源:由生產力促進局到科學園到數碼港到應用科學研究院,究竟還要中伏多幾多次,才可以令到那些權力的信徒明白,創新科技不是政府的那杯茶?其實香港已經有個創新科技署,有沒有人可以清楚說出這個衙門自成立以來,有甚麼建樹?
話說回頭,在官僚眼中香港任何公共政策要「具體具形」,首要條件不是撥款,也不是開設職位,而是預留土地,就連所謂創新科技也是一樣;生促局、科學園和數碼港,最大資產就是一塊靚地。曾幾何時的香港,就連土地也未必是珍貴的資源,政府慷慨撥地,似是沒有成本,但時移世易,本來是偏遠地區的地,如今應否再被如此浪費,實在值得斟酌。
浪費,說到底就是以為送出廉價地,就可以教這些不公不私的機構,好好地去服務香港的創新科技。對不起,不用付出代價的着數,很易導致誤用濫用。就以擁地最多的科學園為例,政府將大幅土地本來是工業邨的地交給他們管理,許多年前他們成功爭取放寬限制,轉做數據中心。
工業邨可以滿足香港所有的數據中心的需求嗎?明顯是由於政策的傾斜,令到科學園內的數據中心有不對等的成本優勢,以致窒礙了其他地方數據中心的私人投資;這就是政府干預造成的的排擠效應,表面上是促進創新科技,實質破壞市場正常運作。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