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吸本地客 K11淡市跑出港人生意增兩成 助商場銷售升

力吸本地客 K11淡市跑出
港人生意增兩成 助商場銷售升

【本報訊】自由行效應消退,賺了多年「容易錢」的零售商叫苦連天。不過,新世界(017)位於尖沙嘴的商場K11,因早年仍肯招攬新品牌,集中做香港人生意,今次淡市中跑出,上半年本地客銷售按年增20%。K11營運董事胡玉君坦言香港人要求高,要賺他們錢「幾辛苦」,但相信不做「倒模式」商場,分散收入來源,才是長遠可持續發展之道。
記者:吳綺慧 伍詠雯

今年本港1至6月零售銷售總額按年下跌1.6%,以往做最多內地客生意的海港城,近月銷售亦錄高雙位數跌幅。反觀同區超過七成銷售是來自香港人的K11,抗跌力就較強,雖然旅客消費減少,但在本地客生意大升20%帶動下,商場上半年整體表現仍按年有中至高單位數增長,跑贏大市。
胡玉君表示,香港客一直有潛力,只是過去數年自由行「太強勁」,令市場焦點全轉移至他們身上,商戶選擇賺旅客的「容易錢」,忽略了香港人。「我們很早就揀行本地消費這條路,會辛苦,但其實你捉得住呢批客、create到需求的話,一樣有得做。」

尖沙嘴商場K11上半年生意在淡市下錄得增長。 黃文邦攝

K11營運董事胡玉君指港人生意「一樣有得做」。袁志中攝

特色店吸引人流

胡玉君認為香港客普遍不喜歡「一街都係」的商品,故K11選擇零售商時,不想只揀「熟口熟面」的牌子,如引入日本料理教室ABC cooking studio、本地設計師小店、國外的designer label;亦會要求連鎖店和顧客「互動」,如服飾店會開插花班。
胡坦言大型連鎖商戶當然「最畀得起租」:「但長遠來講,你本身一定要有特色,吸引到客流,經營先會sustainable(可持續),唔係純粹畀市場牽住走。」

奢侈品銷售比重降

K11內奢侈品商店的銷售佔商場整體比重現時10至20%;目前佔商場銷售最高是服裝及設計,達40%。
不過,據K11會員數據顯示,現時其香港顧客每月平均消費為8,000元,與內地旅客達2.5萬元水平尚有大段距離。胡玉君指本地客購物為日常生活所需,難及出外旅遊的顧客般爽疏,但本地客的消費力有時亦令人「好surprise」。
ABC cooking studio為例,一套課程逾萬元,是K11銷售最高的商戶之一;而剛開業的澳洲果汁店pressed juice「一開始都擔心賣70蚊支果汁係太貴,但唔少香港客3,000幾蚊、一個個package咁買。」
綜合市場資訊,目前尖沙咀嘴金最高的商場仍是海港城,每月平均呎租400至500元,街舖更逾千元;其次為iSQUARE及K11。胡玉君不願透露K11的具體租金水平,但指今年整體新租金按年仍有雙位數增長。

【消費者意見】

電視主持陸浩明(六號)平日會到尖沙嘴K11商場逛街,場內品牌較貼近自己品味。他屋企樓下就是商場,認為香港商場多元化:「一個商場有晒你想搵嘅嘢、屋企要用嘅嘢都有……買衫呀、食嘢、銀行同日常用品乜都喺果度搞掂晒。」

陸浩明

從事零售業的Abrel(左)覺得海港城最適合港人:「有得買嘢食嘢。行累了就坐低afternoon tea。食埋晚餐,一個商場包辦晒我一日relax嘅地方。」Abrel同行朋友小花則喜歡逛小型商場「如葵涌廣場,因為果啲先係local小商店。」

Abrel(左)、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