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黨在5月英國大選獲勝,財相歐思邦即就遞減銀行徵稅向業界伸出橄欖枝,滙控(005)業績前夕,英媒近日頻密放風,指集團遷冊可能性低。事態發展至今,獅王因徵稅重擔,舞起「遷冊」的劍,孰虛孰實,情況越見清晰。月初內地暴力救市,本港營商政治風險升溫,正好成為睇淡選址香港的下台階。
分拆業務可能性低
市場憧憬比實際結果來得重要。滙控若不遷冊,會否研究分拆,釋放額外價值或對短線股價帶來期望?抑或集團仍靠傳統周期智慧,「等加息」轉運?
若分拆亞洲業務,除小股東額手稱慶外,對集團效益及環球銀行策略定位並不相符,脫離英國母體後的滙豐亞洲,欠缺運用區內資產負債表優勢,以捕足跨歐陸業務或投行交易商機,滙豐將淪為地區性銀行,分拆概念亦無助降低銀行重稅支出,故結論是可能性甚低。
那麼分拆4年後才成立、位於伯明翰的英國分隔銀行(ring-fencing bank)?更屬言之尚早,一切視乎英國監管終極要求,會否令𣾀控喪失對分隔行管理權。
大笨象股價4月底因股東會宣佈遷冊研究,一度急升4%,經過3個月形勢轉變,遷冊效應消退,甚至滙控若現在真的宣佈遷冊回港,恐怕機構投資者及大戶,用沽貨表態反對的速度,必定快過集團實際遷冊。這批國際大戶不會認同集團總部註冊地,由國際金融中心之首的倫敦,搬往中國主權下的香港,雖知滙控「搬竇」回港,已非「回歸老家」,97後,香港不再是22年前獅王遷冊英國時告別的老家矣!
歐思邦遞減銀行徵稅方案,明年起才分5年實施(至2021年),而卡梅倫政府任期只有5年,中間有1年銜接風險,但近年中港矛盾、政改爭議以至內地暴力救市,凸顯本港政治風險升級,滙控董事會內歐美背景為主導的成員,自然關注。
英國是老牌政治大國,不單國會,就是與監管當局周旋,商業處理滲入政治槓桿是必須手腕。滙控若不遷冊,對炒房出身、向來擅於形勢分析及策略部署的歐智華來說,是否還有後繼,且拭目以待。無論有否後着,市場對獅王關注度已今非昔比。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