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該聽伯南克的忠告(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德國該聽伯南克的忠告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德國傳媒報道,已擔任總理十年的鐵娘子默克爾正計劃爭取再連任基民盟(CDU)領袖職位。若果成功,她將有機會跟恩師Helmut Kohl(促成德國統一的前總理)看齊,成為執政超過十五年的總理。
對德國人來說,這也許是不錯的消息,畢竟在她任內德國徹底擺脫了統一後遺症,還成為歐盟經濟火車頭,遠遠拋離其他成員包括英、法,並且大幅擴大德國在歐洲影響力。對歐盟、歐元區及一般歐洲民眾來說,默克爾延任意味更長的緊縮政策,更多的勒緊肚皮措施,更不均衡的發展。而對希臘人來說,鐵娘子再坐一會肯定是噩夢,因為他們將難有喘息、翻身的空間。
其實,希臘政府今次願意接受辛辣的貸款條件及放棄相當部份經濟、財政主權是否明智有很大的疑問,因為沒有削債,沒有刺激歐元區經濟增長的方案根本救不了希臘經濟,頂多拖延一、兩年危機將會重臨。現在反對削債及改變經濟政策的默克爾執政多幾年,希臘根本找不到出路,難免要退出歐元區及發行新貨幣。長痛不如短痛,希臘不如積極準備好一套新貨幣及平行支付系統好了!

美國復蘇經驗值得參考

國際社會要求讓希臘削債及引入振興經濟措施的呼聲其實越來越多,最新加入的是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這位蕭條經濟學(Depression Economics)專家前幾天寫了一篇題為〈Greece and Europe:Is Europe holding up its end of the bargain〉的網誌,以圖表及數據清楚顯示歐元區處理金融海嘯及經濟危機的對策遠不及美國有效。○八年金融海嘯爆發時,美國失業率在5%左右,歐元區則為7%。面對危機,美國政府全力救市,聯儲局零息及量寬,政府也盡量提供稅務優惠及刺激經濟措施如保住失業救助金等以維持經濟動力。歐元區則反其道而行,一方面維持較高利率,另一方面要求各國實施緊縮政策應付危機。結果兩國失業情況從一○年開始就分道揚鑣。美國在一○年失業率達到10%後逐步回落,到今年已跌至5.3%,比金融海嘯前還要低。歐元區卻剛好相反,從一○年的10%繼續上升,一度升至12%,到現在仍超過11%,比海嘯爆發前高一大截。
伯南克還提出另一個現象,那就是歐元區內部的不平衡,超過百分之十的失業率集中在多個歐豬國家,作為龍頭的德國失業率則一直偏低,○八年海嘯時德國失業率約為7%,跟歐元區平均數相若;到2011年已跌至6%,到現在更不到5%,比美國還要低。為甚麼歐元區其他成員國經濟越差,德國反而更一枝獨秀呢?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德國工人的競爭力提升了或技術再進一步上升,而是大量資金從歐豬各國以至希臘回流到德國,令它的利率比其他各國低一截,政府、企業、私人債務負擔大幅減輕,它的經濟不蓬勃才怪。
假若德國真的要領導歐元區,把歐元集團帶出泥沼,它該做的是增加開支及區內投資,令囤積在德國的資金回流其他成員國。偏偏默克爾治下的德國卻反其道而行,堅持緊縮政策,嚴控赤字,令歐元區總需求更疲弱不振。現在,她還要來個長期執政,歐元區、希臘前景難免黯淡無光。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