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行上周五晚突然建議,加強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規管,包括交易時使用電子簽名認證,否則每日最多網上消費5,000元(人民幣.下同),明搶阿里巴巴集團生意,保住傳統銀行。人行強調,建議針對存有款項的支付機構,如用戶以信用卡經支付機構交易將不受影響。
記者:胡仲邦
人行上周五發佈《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較大爭議是要求支付機構以「非面對面」或網上開戶時,對方須提供身份證、護照、稅單等至少5項能辨識身份的文件,其戶口才可購買金融產品,惟仍設每年網上交易限額20萬元;若網上交易期間沒有電子簽名認證,用戶每日網上消費限額更只得5,000元。
每日5,000元 「買唔到iPhone」
人行建議受到內地網民大肆抨擊,有網民指限制令官網售價為5,288元的iPhone 6都要分期付款,甚至有人明言人行做法偏幫傳統國有銀行:「央行又出來保護親兒子了。」
人行其後解釋,今次僅規管用戶已存在支付機構內的「餘額」付款交易。超出該限額的用戶,可以透過銀行卡經支付機構購物,或直接使用銀行卡完成網上付款,強調該方法無額度限制,亦不會對客戶支付體驗造成影響,「有效兼顧安全與效率」。
屬阿里關聯公司的螞蟻金服,發言人指正研究相關文件。據悉,目前智能手機未有添加的獨立電子簽名認證功能,意味新例一旦落實,大部份透過手機交易的用戶每日只有5,000元額度。有業內人士指出,新建議將令用支付寶出糧的內地用戶、使用個人賬戶的個體戶或小微企業用戶受嚴重影響,「滴滴快的司機是否一年做夠20萬元生意,之後就不能再用支付寶收錢?」
港「支付寶購物卡」或受規管
至於香港淘寶用戶,據了解用戶如透過繳費靈(PPS)、信用卡或八達通將不受影響;惟經便利店購買的「支付寶購物卡」,因使用前須將卡內款項注入支付寶內,成為「餘額」,則有機會受規管。
有分析指出,今次人行的做法是加強「餘額寶」等具投資及購物功能的金融產品的監管,若建議落實及支付機構未能解決電子簽名認證問題,該產品的吸引力會變小;加上中國偏遠及農村地區,用戶難以提供足夠的身份核實資料,或令網購平台向農村發展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