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鬍子薩克斯醫生Oliver Sacks以敏銳的筆觸和深邃的關懷,重現神經心理學案例中每一個人的生命和思想世界,揭示大腦和思維之間的奧秘,成為暢銷書作者及腦科學家。如今滿臉祥和,受千萬讀者愛戴的他,自少嚮往到處闖蕩的自由和力拔山河的強壯。那位愛在周末換上黑色皮褸,讓「地獄天使」車黨也視為一伙的年輕醫生,18歲前往牛津就讀前換來第一部鐵騎;試車時老爺車突然鎖起油門,才知道掣動器也失修。他寧願沿途高呼讓路,在倫敦的攝政公園繞圈至燃油耗盡,也不肯將車拉倒停下來。
薩克斯的自傳今年4月28號出版。去年定稿時,已因黑色素腫瘤而失去右眼和立體視力,但他仍相信能親身探訪病人至94歲臨終前夕。今年2月,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新書發行後不久,薩克斯在《紐約時報》再度為文,坦言擴散已失控。大鬍子這時才知道真的生了病,還希望新療法能換來數月正常生活,讓他保持每天游水的習慣,探訪英倫故鄉及鄰州研究所的活潑狐猴。好友已答應,臨終時帶他到戶外,再一次仰望穹蒼。
"Oliver Sacks,Still lives to the max",遺傳學大儒Stephen J. Gould多年前已贈詩說過,薩克斯不會停下來。薩克斯自傳以《On The Move》為題明志,取自友人Thom Dunn同名詩作,首次披露私人生活。絕少讀者猜得出,封面像香煙廣告模特兒的美男子,就是大鬍子醫生。筆者問過幾位朋友,全未聽說過薩克斯是同性戀者;更難想像,一生投身腦科學的紐約大學教授,當年曾沉迷健身,創下深蹲舉重600磅的加州紀錄。身在嬉皮士年代的加州,腦科學家不諱言經常進行精神科藥物實驗,曾有四年廢寢忘食,「被腦部的快感中心操縱」。薩克斯自言「大情大性,為一切愛好投入激烈的熱情,絕不保留」,青春的狂燄曾經燃燒過甚麼,相信自傳難以盡錄。
73年成名作《睡人》是薩克斯人生轉捩點。在關懷和照料一群沉睡了40年,被新藥刺激蘇醒的睡眠症生還者過程,年輕醫生體會到,令他有過人洞察力的,是同情心。詩人朋友讀後說,「想不到,同情心30多歲才發育……它還成為你寫作風格的主管,讓它如此包容,如此寬懷,如此多元……」可是,薩克斯和佛洛伊德及現代神經心理學始祖Luria一脈相成的個案研究,一直被主流學派冷對。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對《睡人》不以為然,「我有300個正在試新藥的病人」。年輕薩克斯答道,「但我對每一個病人的認識,比你多100倍」。對薩克斯來說,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標籤和數據永遠不能代替個人的故事。
《On The Move》讓我們看到薩克斯只有同情心和關懷的大愛世界,重溫一段比腦患病人內心世界更奇情的人生歷程。大鬍子醫生剛慶祝82歲生日,我們希望故事還有後記,但他留下的,已夠終生受用。
薩克斯自小聰敏好奇,老師曾告誡,「你前途無限,只要不走得太遠」。畢生不停步的薩克斯,走得何止太遠。"One is always nearer by not keeping still",在詩篇的終結,他將會親近到無盡的感激和愛戴。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