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拷問與揚棄 - 李怡

懷疑、拷問與揚棄 - 李怡

許多人認為大陸社會的道德淪喪是因為沒有信仰。過去對馬列毛和社會主義的信仰破滅,宗教信仰又與無神論抵觸,近年中共想以孔子來重建信仰但實際上是對孔學的扭曲。沒有信仰似乎社會就沒有了重心。
但信仰其實是不能達致思想一致的。有同樣宗教信仰的人,對是非、真理也有不同意向。過去一年香港相同宗教的人,對民主對佔領運動有不同以至相反的取態,甚至惡言相向,是眾所周知的事。
94歲的中國歷史學家何兆武,回憶戰時在西南聯大求學的《上學記》中,有一段他同王浩(其後成為旅美的數理專家)關於幸福的討論。王浩說幸福不應該是pleasure,而應該是happiness,即不是物質享受,歸根到底是精神上的一種狀態。又說:宗教的虔誠應該是一種幸福了。何兆武則認為,簡單的信仰不能等同於幸福,因為它沒有經歷批判的洗練,不免流入盲目或自欺。他覺得一切必須從懷疑入手。他引用英國詩人艾略特(Thomas Eliot)的話:「有一種更高層次的懷疑,它每天都在不斷地(與自我)戰鬥。如果我們能活到有結果的那一天,它唯一的歸宿就是聖潔(holiness),唯一的逃脫就是愚蠢。」
幸福是不斷的懷疑,不斷的拷問與揚棄,是一種「通過苦惱的歡欣」,而不是簡單的信仰。而這種「高層次的懷疑」,源自對自己而不是對任何人、任何權勢、任何意識形態教條的忠誠,對自己也不是指外在的名利權,而是內在的良知。
以信仰某種價值(上帝、和平、學術)為藉口而逃脫是愚蠢,因為你逃不掉。由懷疑、拷問、苦惱、揚棄而導致的認知的改變,會有歡欣,但只是過程,而未必是歸宿。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