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對手機輻射與人體健康關連眾說紛紜,美國、烏克蘭、芬蘭及巴西科學家最近在《電磁生物學及醫學期刊》發表報告,指每日使用手機20分鐘,會令患腦腫瘤風險增三倍。但有本港腦神經科醫生指,現有臨床證據仍未足以證實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對兒童影響更大
報告集成了100份有關低強度射頻輻射(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簡稱RFR)對人體細胞的影響,對象多是使用手機10年以上的成年人,其中93份研究都指RFR會催生氧化壓力。氧化壓力是指當人體內有過量的活性氧分子時,會對人體細胞造成傷害,輕則導致頭痛、疲勞及皮膚過敏,重則會增加患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的風險。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教授亞基緬科(Igor Yakmenko)指,連續5年每日使用手機20分鐘,患腦腫瘤的風險增加三倍;倘若每日1小時,4年後患其他腫瘤風險增3至5倍;而由於兒童身體對這些傷害性物質更敏感,手機輻射或對他們造成更大影響,建議使用免提裝置並盡量遠離頭部。
香港腦神經科醫生黃震遐指,醫學界雖證實過量的氧化原子會傷害人體細胞,並增加患各種疾病風險,但難以斷言手機輻射是否造成氧化壓力的元凶,甚至有動物實驗指,暴露在受控制的低強度輻射下,反而會增加對氧化壓力的免疫力。但他同意兒童處於發育階段,較容易受到外在物質影響,「好似鉛水一樣,少接觸為妙」。
《紐約每日新聞》/《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