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樓周記:買樓已成兩代的事 - 劉兆昌

老樓周記:買樓已成兩代的事 - 劉兆昌

買了樓不想跌,未買者則想樓價跌,其實並不單是這個年代才出現這類矛盾,任何年代也有這分歧,之不過因為買的人多過新供應,在求過於供現象下扭曲了樓市運作。
筆者兩次買樓息口俱於10厘以上,但90年代因經濟增長強勁,累積財富較現時容易,加上首期一成可上車,200萬元樓比比皆是,即連同其他買樓成本,30萬元一定上到車,但目前手上只有100萬元,選擇的確少很多,看到近日不少個案是儲了十多年錢才能買個300餘萬物業,單位不大也總算買到樓,故有能力的人不在乎大與細,上車大過天。
十八年前大學生入職收入相距不大,但為何那時較現時容易上車,其中物價和交通費以倍數上升,1997年一個午餐廿多元有交易,目前要40元一餐,即使當年的大學生處身這個年代,一樣頂得好吃力。
況且工資升幅只貼近通脹或低於通脹,形成變相無加過人工,而每年樓價卻以雙位數百分比上升,年輕人單靠儲蓄成功成為業主的比例不多。
近月不少上車新盤的買家個案,多是靠父母協助或是送贈,均語重心長「樓價太貴、年輕人點可以負擔」,但明知太貴也入市,不排除是因父母溺愛外,還是因擔心樓價續升,日後連父母也不能負擔,原來買樓已變成兩代人的事情了。

劉兆昌
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