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學炒股票兒童理財教育有必要?

9歲學炒股票
兒童理財教育有必要?

連同上月希臘危機觸發的歐亞股災,香港人經歷了十多次大大小小的金融風波。也許大眾有意識想避免下一代重複犯錯,坊間的理財投資書籍及課程講座對象年齡層也愈來愈小。到底及早教導孩子理財是否好事?

記者:朱晉傑 攝影:楊觀賜 李錦鏵

兒童理財心理咨詢師陳詠欣(Zoe)從前從事銀行業,眼見每天有很多大學生到來借貸,當中不乏每月也把收入花光的「月光族」,認為與期在銀行教客戶「理財金字塔」、教他們怎樣投資,倒不如從小朋友開始着手,教育他們正確的理財投資觀念。

兒童理財心理咨詢師陳詠欣

當時正好找到開辦兒童理財教育導師課程的黃紹文博士,大家理念十分相似,「黃博士目睹當時97年的金融風暴,無論是受高等教育的人,或是很富有的人也照樣遭殃,他認為就算你受過很好的教育,但學校裏沒有人教你如何規避風險,如何做投資,也就不足以應付理財。」陳解釋道。

兒童理財教育專家黃紹文博士

黃紹文老師在香港辦兒童理財教育已經有十多年,現時會與一班徒弟到各院校及內地開設相關課程講座。陳稱:「課程能給小朋友一些概念,例如金錢的概念;SSID就是儲蓄、消費、投資、捐款;教導他們財產該如何分配;先儲蓄後消費;需要和想要的分別......這些均是大人要知,小朋友也要知……尤其投資很需要具備心理質素,或是自我規律的人,但這特質不會霎時間,一朝一夕出現到,到你長大後有了既定的概念便很難去學習。」

陳續說,在兒童階段讓他們接觸投資,不會變相鼓吹賭博心態,「不是教他們要賺很多錢,我們是灌輸如何正確運用金錢的概念,例如理財金字塔中,教你最基本要有6個月的應急現金,之後再有錢才慢慢做投資」,「 課程裏投資那部分已經跟他們說有『風險』這回事」,「其實英國早已把理財教育納入了中學正規課程,蘇格蘭那邊更是從5歲便已開始教育。」

這邊廂有家長讓子女上理財班,那邊廂龐愛蘭便選擇自己教,讓兒子Andy從小養成理財習慣。曾經營理財投資公司的龐認為,學習理財最重要是為自己作診斷,「兒子會列出每日支出,看看剩下來每月可儲多少錢。」

到兒子大概九歲左右,龐更決定教他買股票,讓他開始自己真正去投資。當時Scarlett於旗下的投資公司為兒子開了特別戶口,兒子用自己儲蓄的數百元本金親手操作,Scarlett只是間中給予意見。

兒子現已在讀大學,這麼多年來是賺錢還是虧蝕?龐說:「回報是還可以,但當然不會很多,

賺了錢也會抽一些給他作學費。」她認為,投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避免資產被通脹

蠶食,「我很多朋友是專業人仕,但不停只是靠那份薪金生活,不懂為自己增值,在高通漲的時期,資產可能追不上通漲。」

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認為,家長不應過分擔心小朋友接觸到理財投資知識,「現在資訊發達,在電視或網絡,朋輩間一定會談及投資及零用錢等問題,如果家長認為小朋友不需要接觸這些問題,那只是掩耳盜鈴……如能及早灌輸正確觀念,遠遠好過我們不說,讓他成長階段在其他地方吸收到錯誤的觀念。」鄒建議家長選擇此類課程時,先透徹了解內容和教授方式,避免子女被灌輸不平衡的價值觀。

龐愛蘭讓兒子從小便養成理財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