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時分券未來 - 陳曉蕾

【綠是彩色】時分券未來 - 陳曉蕾

每個人才能不同,可是當一個人領最低工資時薪只得三十多塊,同時也有香港人平均每小時收入高達幾萬元,如此差天共地?有一群人堅持用一小時的勞力,無論是律師還是清潔工,都可以換到一樣的六十分鐘報酬,換取有機菜到各種日用品──這是灣仔「時分券」,背後是「社區經濟互助計劃」,不知不覺已實行了十三年。

會員人數由最初三十多人,到今天過千人,上水、天水圍、深水埗等不同社區都有類近的計劃。主辦機構聖雅各福群會委託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第三部門教研中心進行一年研究,上周剛發表結果。
受訪的一百五十位會員,原來只有五分一住在灣仔,活躍會員偏向中低學歷、中低收入,一半是四十至五十九歲的中年人。可是無論活躍和普通會員,實際使用時分券都不多,過去一年大部份賺取的時分券都不足兩小時,使用時分量低過一小時,有些活躍會員更是「萬元戶」有券無處用。
沒用時分券交易的主因,不是因為貨品或服務選擇不多、沒有渠道賺取或使用時分券、定價太高……而是典型忙碌香港人的答案:有一半受訪會員都說「無時間」!由於大部份會員都不是街坊,也就有三分一人嫌地點不方便。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另一個目標,是建立社區網絡。受訪成員雖然大部份認同擴大了社交圈子,尤其認識多了專業人士和不同行業的人,例如農夫、大學教授;被問到若生活有困難,大部份人都肯定會彼此幫忙,然而實際卻有一半人說不出一個以上的會員名字或暱稱。
計劃最有效的,似乎是理念上的認同:勞動平等、綠色環保、自主多元化發展等等,會員大都同意。報告發佈當日社企專家紀治興建議分等級計算時分券的價值,不然全部計作最低工資,賬面上經濟效益有限,隨即被在場人士反駁:勞動同價才是這計劃的核心精神!不同地區人士亦紛紛表示希望在自己區內實行──時分券不能代替貨幣,但始終示範了另一種生活可能,令人嚮往。
時分券源於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灣仔不少街坊失業,二○○一年底得到樂施會資助,由社工、學者、街坊一起成立,資助四年就完,近十年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自負盈虧。而這十多年間,灣仔本身的改變翻天覆地。「灣仔沒有公屋,街坊上到樓就要搬走。」負責社工鄭淑貞解釋:「最初我們構思時,已經不想局限在灣仔,不然只是『塘水滾塘魚』。」
未來計劃一個接一個:灣仔藍屋的空地將會變成農田,除了教耕種技術,也會與街坊一同學仿效大自然的生活設計理念permaculture;太子天經地義館九個團體正策劃「以物換物」活動……鄭淑貞的目標是建立「生態家園」:經濟上仍然可以發展社區貨幣、社區銀行,互相幫忙,但文化理念會進一步擴大到世界觀和自然生態。
「大家現在喝了『鉛水』也無聲出,因為根本沒有選擇,可是我們可否爭取空間實行綠色建築?例如開放天台收集雨水,利用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再過濾淨化成安全的食水,每棟建築物或一群人,都可以有機會生產食物、能源、水源等。」她相信社區未來一定更關注環境議題,時分券只是其中一個方法,重要是街坊有共同理念,可以實際做事,把理念落實到生活。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

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