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教養之道】
早前有報道指,有家長在書展一擲萬元為子女買下多套理財教材,近年坊間亦越來越多兒童理財班湧現,吓?小朋友學琴棋書畫、西班牙文、連非洲鼓都學埋都仲未夠?仲要學理財?對連零用錢都未有的小朋友來說,應該從甚麼途徑認識金錢?今次找來三位爸媽級的財經人,他們管理自己的錢就叻,但又會怎樣向年幼子女灌輸理財知識?看看他們怎樣說。
胡孟青:遲婚生B 早儲錢減負擔
獨立股評人胡孟青(青姐)的兒子臻臻即將升讀小四,青姐自他升上小學就已經向他灌輸金錢概念,她認為教小朋友理財不一定要接觸到真正的錢幣,反而向他們灌輸金錢價值觀更為重要,例如她會讓兒子知道學校飯盒賣幾錢一個、小食部的汽水幾錢一罐,與在超級市場買一盒,哪樣比較划算等,務求令他「買米都知米貴」。
小朋友自己外出使錢的機會不多,家長只能從日常生活入手,有時在家叫外賣,青姐會叫兒子負責找數,外出坐巴士,又會給兒子一堆硬幣,要他找出需要的數量放入錢箱,從而訓練用錢的技巧。臻臻現時買每樣東西都會先「上報中央」,考慮清楚後才買,簡單如使用爸媽的iPad,也不會胡亂購買應用程式,懂得只挑選免費的下載。
利是錢買基金 好過等供MPF
臻臻新學年將升讀小四,青姐準備開始給零用錢,讓他實踐使錢原則。除零用錢外,利是錢就是小朋友最大的「收入」,每個小朋友總會聽過「等阿媽幫你儲起利是錢,留番大個讀書用」,奈何不少人長大後才驚覺這是個美麗的謊言,臻臻每年約有一萬元利是錢,如果只放在銀行儲蓄,年利息少得可憐,所以青姐將兒子的利是錢用來買盈富基金、A股基金等低風險卻又有穩定增長,而又不需經常「望到實」的投資組合,「畢竟嚿錢唔係多,但都好過出來做嘢先供MPF。」
臻臻是獨子,將來需獨力承擔供養父母的責任,青姐屬遲婚生B一族,到她和丈夫退休時,正值兒子升讀大學,她說如今早些幫他儲錢,到入大學時就不用額外拿一筆錢出來交學費,造成負擔,「也不用擔心會『蠶食』了自己和丈夫的退休金,」退休後的生活費會更見使,手頭更鬆動,選擇也會較多。
黃德几:一周50元 失誤中學分配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董事黃德几(Dickie),與太太Eva育有4歲半的女兒Aika和快3歲的兒子Arlend,Dickie視教導子女理財為一項長期戰鬥,隨着子女成長,會有不同教法,目前兩名子女年紀尚小,根本對金錢沒有概念,現階段和他們講理財,Dickie認為是「匪夷所思」,既然聽不明,惟有靠實踐。和很多父母一樣,兩夫婦特地買了一部玩具收銀機向子女解釋何謂金錢,又會在家模擬購物,輪流扮演顧客和收銀員,至少讓他們知道購物的流程,是要先付錢才能買到心頭好。
認識電子貨幣 量入為出
Dickie選擇從教導錢幣的外形入手,兩名子女約一歲半時已能清楚分辨所有硬幣。不過,現今科技發達,很多時候用八達通等電子貨幣,「嘟一嘟」就可以坐車購物,他認為所衍生的問題就是令小朋友沒有金錢觀念,不知道父母要辛勤工作才有錢花,所以一定要讓子女知道電子貨幣只是個媒體,最後都是要用真金白銀找數,但始終兩、三歲的小朋友對金錢的觀念不會領悟很深,不需急於強迫他們學懂所有,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下,最終都會學懂。
現今不少家長自小已教子女投資,灌輸他們用投機方式賺錢,但他卻認為如何儲錢投資,並非小朋友現階段需要學習的,量入為出才是最重要。待女兒升小學後,他打算每星期一次過給予50元零用錢,要她思考如何分配使用,「每日畀就唔會用腦諗點用,」亦希望她在使錢過程中有失誤,即第一日就用光所有錢,餘下日子就要「捱窮」,「大人在理財方面都會有失誤,何況小朋友,不可能事事都合乎預期。」失誤得越多,小朋友用錢反而會更謹慎。
鄧威信:不報理財班 怕變計較市儈
星展銀行高級證券策略顧問鄧威信(Wilson),育有一名8歲兒子Calum,眼見坊間日漸盛行的兒童理財班,Wilson表明不會讓他參加,除了認為教導子女認識金錢應是父母的責任外,更重要是不希望兒子將金錢看得太重,若果每毫每分都計得太清楚,怕他會變得計較,扭曲了對金錢的概念,日後投身社會後會變得市儈,所以寧可自己教他基本的金錢價值,也不希望假手於人。
扭計買玩具 要過冷靜期
上一代在物質簡單的環境下長大,所花的每個金錢都是有血有汗,會懂得不浪費,但現今小孩的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物質太豐盛,根本未見識過貧困生活,所以Wilson認為在這個年頭教導年幼子女金錢觀念,最重要是先令他們知道資源是有限,而且需要用金錢換取,所以他最反對帶兒子去遊戲樂園玩,他會教導兒子玩掟彩虹就如「倒錢落海」,所贏得的獎品其實並無實際用途,有時逛玩具店,小朋友扭計買玩具是人之常情,他認為最緊要令他把持得住,所以他一定會給予兒子冷靜期,過了一段時間仍記得那件玩具,很想要才會考慮購買。
新學年升讀國際學校4年級的Calum,目前仍未有零用錢,他擁有的「資產」只是累積多年的利是錢,但Wilson礙於工作關係,不方便用來買賣股票,他選擇將兒子的利是錢改為購買有儲蓄及投資成份的保險,留待讀書之用。
理財智商3個S
除IQ、EQ、AQ外,FQ(Financial Quotient理財智商)近年亦越來越受重視,教小朋友理財,最重要是3S,即Saving(儲蓄)、Spending(消費)、Sharing(分享)。
Saving
在子女年幼時為他們開戶口儲蓄,為將來做好準備,如買定教育基金,有助減輕日後的負擔。
Spending
從小教導子女應使則使,大人身教最重要,子女扭買東西時,不要盲目順從或拒絕要求,應與他們一同衡量及判斷是否值得。
Sharing
自小教導子女不要成為守財奴,也可選擇將金錢與人分享、捐贈及幫助有需要的人。
港爸媽愛身教 唔buy理財班
侯生(女兒6歲):列購物清單
「行街前會先和女兒列好清單,說好當天會買些甚麼,不會買清單以外的東西,胡亂花錢。我不知道坊間有理財班,知道也不會參加,還是由父母身教最好。」
劉生(女兒4歲):諗過先使錢
「會教女兒衡量如何使用金錢,外出時她最常要求買飲品,所以現在出街一定自己帶水,飲完才決定是否要買。理財班要視乎所教的課程是否實際,用得着才參加,如果只是籠統教小朋友儲錢就不必了。」
盧太(兒子7歲):學積少成多
「每星期會給兒子10元零用錢,最初任由他使用,發現他一有錢就亂買東西,之後開始教他訂立目標,如果儲夠一大筆錢才購物,會有更多選擇,最後兒子儲足半年錢,買了一部即影即有相機。我唔buy理財班這一套,父母身教最重要,加上不知道導師理念,可能和自己沿用的價值觀有落差。」
周生(兒子5歲半):教分辨銀紙
「兒子已學懂分辨所有硬幣和紙幣,外出用膳會給錢他拿去埋單,起碼讓他知道食飯是要畀錢。小朋友對數字不敏感,對銀碼未有觀念,上課也未必領略得到,不如先學好基本的加減數,打好基礎,所以不打算報理財班。」
朱太(女兒6歲):開儲蓄戶口
「現時會給錢讓女兒拿去增值八達通,有時購物也會給錢她找數。另早已將女兒的滿月錢、金器錢等存入為她而開的儲蓄戶口,到小五、小六時就會告訴她,讓她知道自己有幾多『資產』。我不主張參加理財班,因為長大後一定會識,加上日常生活中我已給予她足夠的理財概念,不用再特地花錢去上堂。」
記者:黃子配
攝影:徐振國、潘志恆、陳永威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