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老急需支援(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居家安老急需支援
(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早前一宗於天水圍發生的翁婿雙屍命案,揭露了香港社區安老的悲歌。現時港府就安老服務的政策,是本着「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方針來實施。無可否認,長者如身體尚算健康,而且能照顧自己或由家人作出照顧,留在社區安老或許對長者的適應會較為理想,可是現時的安老服務,究竟能否完全符合長者的需要?
長者社區支援服務,大家除了熟悉的老人中心,其實即是長者地區中心或長者鄰舍中心,提供了一系列的身心發展活動予長者外,亦提供輔導和建立社區關懷的服務,但相對較為體弱的長者,則透過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綜合家居照顧服務等來作出支持,不過根據社署的資料顯示,截至本年五月,有超過四千名長者在輪候上述服務,他們平均要等待七至八個月才能獲得服務的提供。因此,就算居家安老有多大的優點,可是一名體弱長者在輪候期間可以有誰照顧?不少家人惟有將長者放於私營的安老院中,這就和政府政策的大方向有所違背了。
雖然現時政府已經推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支援經評估機制評定有身體機能中度缺損的長者,以獲得與上述計劃相若的服務。不過此試驗計劃只在8區推行及提供1,200個名額,相對超過4,000人的輪候,卻是杯水車薪。更甚的是有超過一半的長者拒絕參與和不回覆,更有長者持券而沒有使用。當中正反映出長者對計劃的不認識、誤解,甚或認為服務對他們沒有幫助,因此政府應該好好統整這個試驗計劃的得與失,重新審視如何推動一個以長者需要為本的服務。
既然現時的試驗計劃不受歡迎,為免有更多長者在輪候期間發生意外,政府宜盡快增加長者日間護理或家居照顧的名額,快的可以在現有服務單位增加名額、以及直接購買在試驗計劃中的名額,便能即時增加服務的提供;長遠來說,政府應以像尋地起樓一樣的毅力,在各區發掘空間,建立日間護理中心,以及家居照顧隊的辦公地方,以讓長者得到優質的居家安老服務。
最後,政府在推行新的居家安老服務時,除了應該深思熟慮外,亦要向業界、前線同工和服務使用者問個究竟,而不是藥石亂投,把資源浪費。居家安老急需支援,但願政府能做出一個令長者真的可以在社區安心養老的計劃,使長者蒙福。

馮志豪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