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文台預測,未來數天天晴酷熱,烈日下汗流浹背,人人出盡法寶尋找冰涼快感。近年流行「冰涼巾」,聲稱只要浸水、扭乾然後拉或拍,披上頸肩就可冷卻皮膚,亦不會如棉質毛巾般「濕𣲷𣲷」,弄濕衣服。本報測試4款售價由40元至99元不等的冰涼巾,發現各款產品濕水後,溫度與售價僅5元的一般棉質毛巾相若,只是較輕身及乾爽。
記者:陳凱迎
本報測試的包括N-rit ICEMAN COOL-X SCARF、ICE MATE COOL TOWEL、ICE TOWEL以及INSTACOOL INSTANT COOLING TOWEL,將4款冰涼巾產品和一款普通棉質毛巾放入同一盆水浸同樣時間,再用紅外線溫度計測溫,並透過量度各毛巾濕水前後的重量,計算其吸水量。
4款冰涼巾產品與棉毛巾剛濕水後溫度相若,一小時後,部份產品與棉毛巾都升溫,水份流失率也差不多,只有N-rit ICEMAN COOL-X SCARF水份流失率特別低,但只能重用30次。
物料防水份滲出
本報找來模特兒Loretta做人體測試,將4款產品與棉質毛巾逐一放在頸上作比較。她認為,4款產品的冰涼感覺與棉毛巾差距不大,不過棉毛巾較濕和較重。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應用科學系講師周卓峰估計,冰涼巾和棉毛巾都是透過吸水後揮發水份達至散熱效果,分別在於鎖水能力。外國有冰涼巾透過親水的化學成份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鎖水,減慢水份流失,散熱效果較持久;相反,水份流失得快,只能帶走皮膚表面熱力,「但一個人嘅熱,係由內臟發出嚟,(毛巾)乾得快就幫唔到身體深層降溫」。
本報測試的4款產品,都無稱含有PVA,所用物料是尼龍或聚脂纖維。城大生物及化學系教授林漢華指,這幾種物料都不親水,估計產品設計上用上這些物料成為屏風,一面毛巾可防水分滲出弄濕衣領,另一面則可吸水散熱。
到底冰涼巾是否物有所值?兩位專家都認為,視乎個人所做的運動是否需要較佳的散熱能力,以及是否需要較乾爽的質感。INSTACOOL回應指,該產品透過特別紡織技術,將水份鎖於毛巾內,用家需移動才能令毛巾內水份流動,造成冰涼散熱效果。其餘產品代理商至截稿時未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