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香港住宅單位階級,由低至高依次序排係公屋、資助房屋、私樓,就好似歷久不衰嘅《女朋友帶你返屋企食飯》潮文教曉大家,公屋仔要硬食外母黑口黑面,住私樓嘅就有得食雞脾。
不過老實講,今時今日唔好太迷戀呢個排名,因為近呢幾年某啲私樓格局,我並唔覺得同公屋有太大分別。
大約十年前,我一家分配到沙田區一個面積大約300方呎的單位。嗰幢公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入伙,屬於舊長型式設計,當年住落感覺同私樓好唔同。
一來嗰種公屋設計一層有成40伙,就算分左右兩翼,條走廊仍然超長。夜晚風吹過走廊,配合幾盞壞燈,有時夜咗返屋企會覺得有些少毛管戙。最大問題係電梯上落慢不特止,每層住戶人數多,搞到要等好耐,由於時間關係,我出入情願行樓梯。
二來公屋原則無間隔,要租戶自己請裝修師傅起分隔牆,當時是我第一次接觸開放式單位。
到近幾年,樓價長升長有令細單位搶手,於是乎發展商出盡全力起劏房,由166方呎的九龍城曉薈到165方呎的大埔嵐山II,部份新盤更全幢所有單位面積不足300方呎,開放式單位可謂遍地開花。
於是每次參觀劏房新盤示範單位時,我總會有幾分錯覺返到住公屋的日子。早排洪水橋新盤尚築公佈時樓書時一睇,嗰種搞唔清公屋定私樓嘅感覺就更加嚴重。尚築絕大部份單位面積300方呎之內,每層至少33伙的佈局,同幾十年前嗰種相連長型設計公屋其實相差不遠。
所以,住公屋嘅朋友𠵱家唔需要羨慕住私樓,只要願意花十幾萬幫單位大翻新,再將家電牌子提升到私樓水平,其實感覺會同住𠵱家啲新樓差唔多,唔使做一世樓奴。
記者:陳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