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蘋果》記者走訪灣仔堅拿道西一棟唐樓內的「有牌籠屋」,甫進去只見一個實用面積約700呎的單位,間成12個房間,每房有一個至四個床位不等,是名副其實的棺材房,內裏空間僅得18呎,胖子根本難以鑽進去。
該有牌籠屋竟住滿了20個籠民,全屋設有兩個廁所,籠民輪流使用。「我以前做地勤㗎!」躺在其中一個下層籠屋的William,架着眼鏡,外表斯文,精通英語,愛玩facebook及交友App。
61歲的William三年前始入住籠屋,床上掛有多個膠袋,用作分類衣服和日常用品,真正能躺下的空間少之有少,但尚算整齊乾淨。他稱自50歲退休後,才轉行做保安員,月入逾萬元,原本住在月租數千元的劏房,近年轉租1,000元的籠屋,「都係瞓覺啫!」
他坦言,近年籠屋已漲至月租1,500元,但開支較以往住劏房時減少,生活倍感輕鬆,更有餘錢花費,「平時鍾意聽歌,聽流行曲,如果時間夾到,會去睇演唱會。」
以生活空間換取金錢,William的代價是每日三餐都「出街食」,每晚睡前都要整理一袋袋雜物,猶如朝行晚拆,亦要和陌生人共用空間,「試過有人習慣夜晚開電視瞓,咁好嘈,就會同佢『討論』吓。」不抽煙的他,最怕嗅到煙味,「都會有人喺房食煙㗎,但冇辦法啦!」
言談斯文有禮的William,以往久經地勤訓練,平時待人接物很「順德人」,從不與人爭執,更直言凡事忍讓,就是籠民的生活。事實上,他的「鄰居」人人有正職,有人做飲食業、更有人做生意,但因負擔不到同區昂貴的租金,才無奈入住籠屋。他笑言:「人人都想住豪宅啦,有冇條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