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批額度宜倍增至200億

下一批額度宜倍增至200億

【學者建議】
第五批通脹掛鈎債券(4228,iBond)認購人數創歷年新高,在需求大增、發行額卻多年維持在100億元,有學者認為,來年額度應增至200億元,使獲發手數增加,但亦有學者認為會鼓吹福利主義。
iBond所得資金將放置於政府債券基金投資,由金管局負責管理,據悉,部份時間回報未能追上通脹,但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債息則較便宜,「拉上補下唔會蝕」。
中大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認為,港元近乎零息,不少退休人士投資無門,一早應將額度擴至200億元。雖然政府須按通脹率派發債息,但認為金管局若透過外滙基金主動投資,賺取超過通脹回報不難。
有學者則不表認同,城大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表示,政府原本不用以高於市場利率的蝕本價,透過債券向市民借100億元,只是從社會福利角度出發,「如果仲要加大發行額,完全唔符合經濟邏輯,不如直接派錢算啦」。
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指,iBond仍做到每人一手,除非認購人數超過100萬人,否則毋須加大額度,「事實上推iBond係補貼形式,如果再增大額度,只會助長福利主義」,他指本港經濟情況不錯,來年政府應考慮取消推出iB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