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敏任香港大學副校長的人事任命方案拖延半年,昨日港大校委會終於在例會中重新討論是否要繼續「等埋首席副校長」。結果維持原判,引發在場示威的港大學生不滿,更衝入會議室。
建議任命陳文敏任港大副校長(學術人事及資源)的報告,是去年12月由校長馬斐森任命的副校長物色委員會作出的,當時已經考慮了包括捐款風波報告在內的所有因素。任命建議押後了半年未能被處理,是因為物色委員會的招聘程序處處符合程序,校委會若沒有充足合理的理由就否決任命方案,很容易釀成又一個港視發牌風波,在之後可能出現的司法覆核中敗訴。於是,親建制的港大校委會只好想出了一條拖延之計。雖然校長馬斐森在校委會會議上發言,大力反對押後討論,但親建制的校委們卻以12票贊成對6票否決的結果,生生製造了一個「港大校長無權任命副手」的國際新聞。
校委會先是以等待捐款風波最後報告為理由將陳的任命押後討論,6月底又卻以「要等待尚在尋覓的首席副校長給意見」為由,再次將陳的任命押後。事後,有親建制的委員辯白說,是擔心若即時表決,任命被否決的機會極大,等下去至少仍有一線機會。然而,陳文敏亦撰文駁斥港大校委會「不知是否需要設此職位」、「人事副校長為首席副校長副手」的理由,證明這些均為托詞。若不能用不稱職來解釋,那麼就要考慮政治原因了。本地傳媒多次爆出行政會議、中聯辦、中策組人員向港大施壓的消息,若這不能證實副校長任命遭遇政治審查,那麼,這半年來左報急先鋒式的文攻筆伐,已經將港大校委會不議不決背後的政治理由表達得很清楚了。
政治審查威脅院校自主
這半年期間,左報持續攻擊陳文敏,言辭鏗鏘質問陳「為何重政治而輕學術」,「為何支持佔中縱容戴耀廷」,「為何為《學苑》港獨言論辯護」,「為何非博士非講座教授要覬覦副校長之職位」?這種種指控,除了博士學位這一要求有越俎代庖式的微弱道理外,其他均為左報所說的「品格審查」。然而,這些「品格審查」,又沒有任何一條關乎個人品格,說直白些就是政治審查罷了。這一番風波,讓人不禁好奇,陳文敏究竟做了甚麼,需要出動這麼多大人物來阻撓他成為港大副校長?
陳文敏是資深公民黨成員,香港2020成員,2002年至2014年擔任港大法學院院長。作為資深大律師的陳文敏曾經多次公開批評人大釋法,認為政府動輒要求人大釋法「政治討巧」會破壞香港法治基礎;2011年港大百年校慶發生8.18風波,陳文敏多次質疑警方對學生的手法是有違《基本法》;2013年,陳曾經協助遭社署以居港未滿七年為由拒絕發放綜援的63歲內地新移民孔允明贏得官司;佔中期間,陳亦多次撰文或出聲為公民提名的法理基礎正名,亦曾嚴詞批評政府對佔中學生的打壓。有這樣的一份政治履歷,陳文敏的確不具備「等埋」系列成員的核心素質,不被親建制委員所待見是情理之中。劉進圖日前引述一位大學校長的話──「連港大校長也被架空了,香港的學術自主還有甚麼保障?」這樣的感慨,在近年來香港學者的圈子中恐怕不會少見。懲治港大也好,品格審查也好,校委會的不議不決,正正是香港的大學管理層捲入政治權鬥程度的體現。港大的副校長任命風波,亦不過是香港所有學術機構政治化的一個案例而已。
事到如今,若港大校務委員會取消副校長職位招聘,或者直接否決任命建議而不能提供服眾的理由,都極有可能將事件推到司法覆核的階段,將港大開明、自主的百年聲譽推至輿論關口。截至昨日,港大校友關注組已經有幾千名港大校友和社會人士聯署登報,敦促校委會根據既定程序盡快確認副校長物色委員會的任命建議,並要求取消由行政長官兼任校監的安排(或僅保留校監禮儀角色)以減低行政機關干預院校自主的機會。這些校友的呼籲,可能短期內並沒有甚麼作用;然而,當一所大學的在校學生和校友齊齊出聲質疑校方的時候,這所大學的聲譽恐怕也岌岌可危。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