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穿針引線64年 縫裏相依半世紀

【專題籽】穿針引線64年 縫裏相依半世紀

【專題籽:舖仔小店】
前日經過銅鑼灣時代廣場,一群身穿紫色tee的中學生,舉起「縫出一片天」的橫額,大喊:「請關注夕陽工業,支持單一技術工人。」原來他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學生聯會今年選出的一批傑出中學生,呼籲大眾關注縫補行業的小店。這時一名太太經過,說:「我一直不知道在哪裏尋找縫補的小店。」正好,這些中學生在網上設立香港縫補行業的地圖。我聽聞跑馬地有一個有名的織補老伯,連馮寶寶都跟其學補衣,於是領着學生去認識。一個小時,聽了伯伯64年在「縫」裏生活的故事,猶如一道懷石料理,最後還送上一道愛情甜品,淡淡回甘。

這64年來,在跑馬地山村道49號的街邊,有一道很美麗的風景。原本只有新藝織補的陳伯在擺檔,幾年後多了一個太太,再過幾年,太太還揹着一個小的、拖着一個大的孩子,坐在老伯的身旁。又過了幾十年來到今日,兒女長成,餘下86歲伯伯和80歲的婆婆。跑馬地變了又變,從前十數家織補街檔,如今餘下「新藝」一檔,只有他倆,相同的人,在相同的地方,始終如一。
聽着收音機中播放的粵曲,原本沉默寡言的陳伯忽爾興起,就說:「這個是紅線女,她的聲音最嬌。」50年前,紅線女就在他檔口的對面,坐擁幾個樓房。老伯嘗試用他仍然靈活的指頭,在空氣裏向我繪畫當年的大宅,「那邊三樓的房間,紅線女經常與樂師操曲。」以前聽現場版,現在則聽收音機,難怪選址在此。「紅線女都幫襯我㗎!」他自豪地說。

就這樣肩並肩,日復日,坐在這裏一個織補,一個陪坐,過了五十多年。婆婆恍如少女般問: 「我們有夫妻相嗎?」我笑了。

訪問當天下大雨,許冠文太太(右)到來取回衣物。伯伯心痛太太被雨淋,向許太大喊:「喂,你遮埋佢啦!」

作為縫補師傅,工具不多,但儲下幾袋不同顏色的線,以備不時之需。

紅線女幫襯 馮寶寶求教

從前山村道一帶的樓價高昂,幫襯他的非富則貴。婆婆笑言家裏當縫補,也未能為細女的姻緣穿針引線,「個個客人都有錢,點介紹啊?」婆婆少談自己,口裏說的都是老公的威水史,她數算道:「關菊英、林子祥、曾華倩、許冠文等名人,都是他的粉絲。他叻,我做不來。」周潤發試過補牛仔褸,就連馮寶寶也說要跟陳伯學織補。可是她學了20分鐘,說腰痛,太辛苦,輟學。養和醫院的醫生、該區警察的西服都拿來給他補。有一次,一名不知好歹的女設計師來挑機,還罵陳伯是騙徒,她說:「我縫衣是先從底裏縫,你怎麼從面織補?你快給我拆線,回水!」縫是從底,織是從面的。可憐一個80多歲的老人,雙眼盯着針線一個下午,未敢停手。有時候陰天,老人家眼力不夠,就呆坐一天,第二天才繼續。老一輩人,讀書不多,唯一可以自豪的,就是靠針線養活了一家六口。當原本不苟言笑的伯伯,向人展示兩袋七彩的毛線而滿心自豪時,浮現一張很可愛的臉,但我的感受卻是複雜。冷不防冒出該名女子來惹他生氣,還到警署報案,告伯伯阻街,相熟的警察都感到難為情。「他織了64年喇!未曾有人說他技藝不精。她這麼一說,我不甘心。」婆婆愛夫心切,氣上心頭。

陳伯說不同衣物的織法都是大同小異,按着紋理織,先織橫紋後直紋,縫補破口後,再燙平,線熱熔了,破口就了無痕迹。

把這個小木圈套進褲內,用繩紮實,就成為他縫補的「工作枱」。

陳伯1948年從內地來港,得親戚介紹跟師傅學師,「那時香港沒有工廠,就連在士多做打雜,也要靠關係。能入行是萬幸。」因其天資,學師三個月就自立門戶。「師傅只教他西裝織法,其他物料就得以自己鑽研。」陳伯說。無論絲、絨、羊毛、冷等質料,幾大的洞,伯伯就取衣物的線,一針一線地在破洞上織補,織好後留下一條白線,因為經伯伯修補的破口了無痕迹,不留下一條線,客人難以檢查。婆婆說:「舊日客人還會拿羊毛襪來織補,織補收費幾百元,可見其珍貴。」陳伯說光景最好的時候,客人車水馬龍,「我曾織補一件Cashmere大褸,縫補花了幾小時,已賺得千多元。」有錢太太的梅花絨褸,花紋極為複雜,也是難補系列之一。但是要算最難補的,是現在的西裝。「以前的西裝料,黑布就用黑線,白布就用白線。現在呢,卻喜歡混色,橫紋用黑線,直紋用白線,混起來成灰色。叫我怎補?」時裝和愛情,同樣讓伯伯感到莫名其妙。

陳伯最近因右手淋巴毛病做了手術剛癒,手雖腫,但仍堅持每天穿針引線。

每天中午婆婆帶着午飯和水果給伯伯。

藥材舖太子女 甘願下嫁

陳伯為人沉默,尤其工作的時候,不喜歡搭訕,兩眼專注在大腿上的針線,就連休息,都只是低下頭,兩手交叠於大腿上,右耳聽收音機裏播放粵曲,左耳留心聽着婆婆「嗡嗡聲」,婆婆說:「他要心靜,經常勸我不要跟他說話。」我連聲大笑,婆婆活像一隻開籠雀,說過不休。伯伯笑而不語。「以前老公有氣有力,現在怎能啊!一大堆貨,你想搬死佢咩?」說起來,婆婆心也肉赤。她原本是藥材舖的太子女,從未認真出來打工。陳伯當織補,沒有為她帶來大富大貴,「哎吔,夠吃就可以啦!」婆婆謙厚地說。「1964年,農曆二月廿七日結婚。」伯伯堅定地說,婆婆從心底笑了出來:「呢啲佢記得,我唔記得。」
話說當年陳伯的二叔公認識藥材舖老闆,二叔公遂牽紅線介紹老闆的女兒給陳伯認識,其後兩人結婚,排場不得了。兩人選了銅鑼灣特別昂貴的影樓拍婚照,婆婆要晒晒命啊,補充說:「我不但穿裙褂,也有穿婚紗。」伯伯說:「那時十元三張照片,很貴啊!」他們還在彌敦道「人人酒家」擺了十多圍,酒菜大宴親朋,每圍酒席150元,「我的大嫂要他三擔嫁女餅,才肯讓我嫁。包租婆也說:『鄰家女孩嫁往美國也沒有三擔餅。你老公只擺街檔,想不到原來這麼本事。』」伯伯又說:「結婚花了五千多元,半層樓價錢。」咁捨得?伯伯又笑而不語。伯伯對婆婆的細心,婆婆對伯伯的仰慕,旁人都看在眼裏。看着他們,就知道密不可分是甚麼意思。愛,不就是人生存的動力嗎?人還要求甚麼?

「港傑」一群中四學生了解兩位老人家在街頭的營運狀況。

兩口子風雨不改,不論冬夏都在街邊擺檔。伯伯老了,有時眼力不夠,不能織補,光在檔口待一整天。

《港傑.港未來》 中學生擔大旗

香港特別行政區學生聯會成立於1993年,每年選出30名傑出學生成為幹事。2003年開始推行《港傑.港未來》旗艦活動,被選出的傑出中學生會由大學生領導,分組籌劃不同類型的社會活動,提高年輕人的社會意識和公民責任。今年其中一組中四生,以「縫出一片天」為題,一方面到銅鑼灣廣場收集簽名,以提醒大眾關注單一技術工人的夕陽行業;另一方面四處探訪各區「織」人,收集資料,在網上設立一個「香港織補工人」地圖,藉此幫助織人擴大客源。

市民黃生(右五)被學生感動了,亦開始關注縫補這行夕陽工業。

活動網頁: http://nszekei19.wix.com/hkfp2015grp7

記者:陳芷慧
攝影:徐振國、鄧鴻欣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