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政府問責班子突然發生大地震,民政事務局和公務員事務局首長都被撤換,換上劉江華和張雲正頂替。內閣改組在外國固然是常事,每當有重大問題發生以後,行政首長撤換內閣成員,一可以順應民意讓官員問責下台,二就可以製造施政改善的希望以改善民望,三亦可以培訓不同政治人才出任主要官員,培訓他們的施政能力,累積行政經驗,在往後則可以晉升成更高級官員。然而,香港的問責制表面最重要的固然是擔當「旋轉門」和向市民問責的兩個功能,可是現時香港的問責制真的可以由官員和特首說了算嗎?到最後,其實都只是需要北京首肯而已,而非香港人怎樣想。
左派不滿或成梁連任障礙
我們現時的特首犯了甚麼錯,都可以自稱錯的來源不是梁振英自己,錯不是因為他本人而造成的。由梁振英突然到北京,到撤換官員前一刻,整件事極其保密,並不像過往官員辭職般,讓外間在事前可以作好心理準備,政府亦可以因此做好風險管理,避免對社會造成過份震盪。是次官員變更安排,與過往梁振英任內相比,這次變更安排連當天早上刊登的一些報紙政情專欄也沒有提到,可見此事之突然。因此,很難怪有人會認為這個做法是有心人的做法,希望達到令行政首長管治強勢和得到北京力挺的假象。當然,犧牲曾德成和鄧國威,可能代價遠遠比梁振英所能得到的較多,甚至最後對梁振英政府有害無利。
曾德成獲曾蔭權提拔為問責官員之時,引起社會極度迴響,當中固然包括他曾入獄和留案底的經歷,以及在六七暴動時參與派發傳單的學生背景受到公眾注目,另一原因就是其根正苗紅的傳統左派背景。在過往政府當中,大多都是公務員、專業人士、商界人士出任主要官員一職,而曾德成亦是第一位傳統左派擔任問責官員一職(梁愛詩雖為民建聯創黨成員,但其本身亦有其專業背景,左派背景不算突出)。梁振英今次以政績不彰(《港人講地》本身帶出的訊息和部份文章下建制派的支持者留言可見此說有一定可信性)換走曾德成,難免令傳統左派感到不滿和委屈。傳統左派本身不是每事都與梁振英同一陣線,如去年佔領期間,傳統左派並未如梁振英般反應熱烈,可見一斑。在將來施政,傳統左派可能不會再賣梁振英的賬,最後反而成為梁振英連任的更大障礙。
另外,鄧國威本身在任內已經是政績平平,在對外形象方面,鄧國威長期在民調處於最少人認識官員之首,可見本身其形象已經毫不突出。至少,他比吳克儉、陳茂波等官員好點,沒有醜聞或惡劣政績導致公眾更為認識他。雖然鄧國威在任內傳出與公務員團體不和的傳聞,但實際上他在任內也算持平中立的一員,沒有以「個人名義」參加周融兩次簽名,可見他確實是緊守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原則。梁振英本身與公務員團隊不協調已非三兩天的事,他做事的作風、政治判斷,不能得到公務員團隊的支持。今次撤換鄧國威,雖然有部份公務員團體表達頗正面的看法,但實際上也會引起公務員團隊的震動,最後反而令公務員團體對梁振英更不服氣,無助施政。
今次更換官員,某程度只是梁振英政府苟延殘喘的表現和梁振英在未來兩年的續命燈,並不能解讀為北京政府明挺梁振英。而此事所造成的後果和撕裂,可能遠比建制派「甩轆」事件更深,這亦不是某專員到處打電話予友好傳媒放風就能解決的事情。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