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家屬敵視 追訪難度增

遭家屬敵視 追訪難度增

【採訪手記】
導致重大傷亡的台灣塵爆事故,過去整整一個月了,也許不少人對那場災難冷卻了,淡漠了。逝者已去,但傷者痛仍在,他們的家屬這一個月所受到的衝擊,外人難以想像。
一個月前,每天在醫院出入採訪,在病房外流連,燒傷者在病床上輾轉反側,家屬在旁哭紅了眼。 一個月後再到醫院,氣氛改變了,傷者情況漸趨穩定,家屬也習慣了那種錐心之痛,不是不痛,而是習慣那種痛。除此以外,他們對記者的態度則更為負面。
這是因為台灣輿論,從一開始的同情傷患,慢慢變成考慮到底醫療費由誰支付,也因為有個別家屬提出「要把善款追回來」這種氣燄話,令不少人為之氣結,台灣傳媒廣泛報道,也令家屬覺得跟記者是站在對立面。所以本報記者這次到訪台灣,採訪難度更高,有家屬或覺得「又要來抹黑我們吧」。甚至有受訪家屬表示不想被看到跟記者講話,不然記者會立刻被趕走。
為何家屬跟記者會站在對立面?當記者的薪水低、福利少、勞力多,難道我們出外採訪只為製造對立嗎?曾經我也很迷惘,到底我報道的新聞,是否真的能幫助別人。直到有一天,受傷少女執筆了,讓我感到鼓舞,那一刻我相信,這樣一則新聞,同樣可以鼓舞更多不同的人,包括她將來的自己。

仍然記得這次的痛

這一次,受訪家人跟我講,有人看到報道後,特地從香港帶湯水過來慰問、有印尼華僑也表示願意協助、有不認識的人到醫院為傷者加油。大部份記者,其實都是抱着希望弱勢得到大眾幫忙、不法營運團夥能遭輿論譴責並正法,政府官員能正視事件的心態才會入行。家屬要對立的對象,應該是罔顧安全舉辦活動的不法商人,而不是力量日漸薄弱的記者。一個月八仙樂園遊樂設施還在,現場幾乎沒有大火痕迹,但那一夜的慘烈影像,仍然歷歷在目,新聞把事件記錄,讓我們記得這次的痛,也提醒我們危險無處不在。
■記者黃兆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