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籠民】西班牙童養媳 Mary:想一家團聚

【現代籠民】
西班牙童養媳 Mary:想一家團聚

【本報訊】早前有籠屋租客因電視噪音問題互斬,基層巿民住屋問題再度備受關注!想不到,籠屋這種50年代衍生的「窮人產物」,至今仍未被取締,雖然部份舊式「鐵籠床位」進化成「板房床位」,但惡劣的環境依然。《蘋果》在過去一星期走訪全港10間僅餘的持牌籠屋,直擊多個擠身狹小如棺材房的現代籠民生活實況。

第一集,記者找到入住新式籠屋三年的Mary,住在一個板間房,活動空間只有60呎。52歲的她坐在床上,憶起自出娘胎,噩運就緊跟着她。「當時落腳喺鑽石山木屋區,有一晚大火,爸爸媽媽為咗救我哋四個,畀火燒死咗,我個頭都燒傷!」Mary在新加坡出生,父母在她3歲時,帶著當時僅4至7歲的2姊1兄由新加坡移居香港,卻改變她一生。

三兄姊很快被人收養了,Mary就跟隨阿姨,在牛頭角下邨擺檔賣嬰兒用品。「阿姨當時生意一直唔好,就攞我來出氣。」4年後,阿姨帶她去西班牙,將她賣給了一個中非混血家庭,長大後才知當年阿姨欠下1,000元賭債,才將她賣掉。

Mary為大她11歲的丈夫先後誕下3子1女,丈夫對她不俗,以為苦盡甘來,惟6年後丈夫腦癌病逝,25歲的Mary因無力撫養4名子女,交予給澳洲人領養。「佢哋(仔女)都鬧我,話我唔要佢哋,唔肯認我,話我衰媽咪。」

89年,Mary黯然離開生活了19年的西班牙返港,於沙田一間快餐店任水吧時,認識比她細5歲的第2任丈夫,先後再誕下2女1子,為幫補家計,又調職到殮房「執屍」。辛勞工作換來丈夫於深圳包二奶,04年離婚,更跳樓尋死,從8樓躍下。

大難不死帶來一身傷,子女隨父生活,康復後任保安,最後難抵傷患申領綜援。5年前她入住救世軍管理的持牌籠屋,子女不時有探望。11年前申請公屋,至今仍無回音,「最大希望上樓有公屋,因為我申請咗好耐,我想一家團聚」。類似Mary申請公屋的個案,截至今年3月,就有接近2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