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領匯與Uber同病相憐 - 利世民

利字當頭:領匯與Uber同病相憐 - 利世民

在友報的EJ Insight見到一篇甚有睇頭的文章,有位叫Gordon Wong的評論員指,單憑經濟分析解釋不了為何的士司機起來反對Uber;很少人留意到, 的士政策其實福利意味大於為交通。畢竟傳統智慧也告訴我們:「每次遇到經濟不景的時候,有不少人的出路,就是轉行揸的士。」不少的士司機眼中,現有制度是飯碗是安全網,他們不奢望賺更多,但求一切平平穩穩安安全全。
Uber這種顛覆市場的新事物,就算長遠而言可以幫的士司機擺脫車主霸權的束縛,但在短期而言當他們見不到這個可能性的出現,人之常情就是起來反對。面對那些將工作、福利和權利等混為一談的人, 很難用理性去說服他們。然而,政客老早就掌握了這種技倆,所以越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就會被包裝成「自古以來都是那樣的理所當然」。
交通的影響層面闊,但真正既得利益卻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然而,另外有些政策,利益廣泛分佈在許多市民,而且在幾十年來,已經形成了一種公共意識信念。無錯,這就是香港的公屋。
公屋,是香港公共政策的「聖牛」,地位崇高,正常情況下,誰都不可以輕舉妄動。當年,政府陷入結構性財赤,房委會亦因為停建居屋出現財困,那釜底抽薪的一招,將非住宅資產打包成基金上市,可謂意外之下的德政。
在一般市民的認知當中,領匯上市是一場翻天覆地的轉變。十年下來,事實證明房委會當年的管理,以官僚心態將商場停車場等當作福利經營,是對香港珍貴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領匯於2005年上市,與此同時人民銀行也進行匯改;過去十年,人民幣兌港元匯率不斷上升,香港的進口貨價也不斷膨脹,零售價又怎能不水漲船高?
可是在政客的理性無知下,將物價高漲的原罪都算到領匯頭上,選民也照單全收。我只想提醒大家,政客心目中香港零售物價的專家,是一位叫盧少蘭的婆婆。正如我剛才所講,面對那些將工作、福利和權利等混為一談的人,說甚麼客觀事實和道理都是白費心機。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