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香園:國美收購具爭議 - 海迪

樂香園:國美收購具爭議 - 海迪

講咗N年,國美(493)終於落實收購大股東黃光裕的非上市業務。這批業務涉及578間國美零售店,全位於內地二、三線城市。因國美當年是借殼上市,才有機會讓黃光裕留有一手,分階段注入資產來泵水。這做法衍生大量企業管治的問題,多年來為投資者所詬病。
今次交易,原本是一個讓國美可被市場重估的機會,奈何黃氏一家貫徹其作風,出手太辣,毫不包裝,明目張膽用2014年市盈率(PE)32倍、市賬率(PB)27倍的「驚嚇價」去注入資產,仲要大量增發新股,攤薄其他股東。結果「好事變壞事」,國美股價翌日大瀉13%收場。
國美管理層對收購作價之高昂,自有一番拆解,說如扣除非上市業務每年給予國美的2.5億元人仔管理費,收購PE其實只有16倍;加上今年非上市業務預料會有「超高速增長」,可再拉低個估值。但儘管如此,當百麗(1880)坐擁過萬間零售店、PE都只得11倍時,海迪實在諗唔通點解仲要畀mid-teens的PE,來買一個分店網絡。還未計黃氏打算在交易進行前,把非上市業務的5.6億元人仔儲備,全以股息派還畀自己,之後才注入上市公司,真係「榨乾榨淨」,半滴好處都唔留畀街外人。
凡事太盡,緣份勢必早盡。國美這單deal,如何說服到獨立股東投贊成票,海迪和市場人士一樣,對此極度存疑。問題是:如此具爭議性的條款,明知市場一定有迴響,黃氏和國美為何還要推出來?海迪現時的疑惑,就如政改當日、看到一眾建制派議員拉隊離場時一樣,不知這怪現象,是背後另有盤算,還是「真心膠」。或者,翻看國美近年來所作交易的下場,大家會有答案。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