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洗手間要收費,許多人大惑不解,可是入鄉隨俗,沒有爭拗空間。
為了去洗手間,養成了常備一些散銀在身的習慣。絕大多數東歐洗手間收費0.5歐羅,少數收0.7歐羅。最大的問題不是收費,而是收費的方式:洗手間門外設閘口及收款機,投幣後閘門才會打開。可是所有的收款機都只收硬幣,而且,大約只有一半機器會找贖。
尿急時,相信沒有人會介意付款,但如果身上只有紙幣,又或者遇上一部不設找贖的機器而身上只有面值較大的硬幣,可以怎麼辦呢?到了這種時候,就不免懷念香港的八達通,以及加拿大的信用咭,前者在小額貨幣巿場所向無敵,後者適用於任何時候。
部分商家設回贈措施,尤其是穿州過省的高速公路兩邊的油站。每去一次洗手間,可得到0.5歐羅代用券,適合在鋪頭使用。這0.5歐羅,一旦離開店鋪,便無法使用。所以,店家給洗手間使用者代用券,通常只是吸引後者離開洗手間之後在鋪頭花費更多。
有幾次,我忍不住想,如果中國遊客來到東歐,急起來,找到廁所,卻發現沒有散銀會怎麼辦?人急起來是無法自控的,度度收費廁所,豈不是逼他們處處放下些甚麼?
奇是奇在這樣的情形我們一次也見不到。在東歐旅行的中國遊客很多,可是他們不喧嘩,不胡亂排泄,不以恩主自居。看來,中國人在香港的表現,與香港政府的縱惡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