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新移民,難免會聯想到來自大陸,但其實香港亦有不少少數族裔移民。一個來自非洲剛果的家庭落戶香港後,面對不少生活難關,兩名兒子Glory和Joy更面對文化語言差異造成的壓力,無所適從;加上家庭經濟不好,長期待在家中,以致兩個孩子平日甚少上街。Glory和Joy最近經街坊介紹,參加了《凝動香港體育基金》舉辦的免費花式跳繩班,獲得了一個融入社區的機會。
記者:梁海威 攝影:陳海威
Glory和Joy,與來自剛果的爸爸Lukalu,一家五口住在土瓜灣唐樓約200呎劏房。Lukalu是職業足球員,08年來香港,先後效力甲組球隊四海和大中,不過運動員生涯始終短暫,現年41歲的他,現在轉型當上足球教練。「因為教練生涯較長久,做球員去到一個位置要停下來,當足球教練就算老了都可繼續。」可以想象,家境大不如前的他,大概沒閒錢給孩子們娛樂消遣。
每逢周六,兩兄弟都會由土瓜灣出發,乘巴士到啟晴邨的社區會堂上花式跳繩班。流著非洲血統,兩兄弟和一般香港孩子很不同:大哥Glory性格樂天,整天蹦蹦跳停不下來;弟弟Joy較情緒化,很容易不開心,稍欠自信。
他們參加的花式跳繩班,大部份學生都來自基層家庭。導師Jimmy(王耀洋)是前港隊花式跳繩隊成員,對Glory和Joy的印象很深刻。「其實他們相比起本地學生,比較活躍一點,無論是上堂時,或者是休息的時候。他們會主動嘗試多點,但香港的小朋友就比較填鴨式。」
跳繩班過後,兩兄弟走樓梯回到8樓的家。父親收入不穩,由當初家住麗晶花園,現在大屋搬細屋,Lukalu沒向小朋友解釋太多,還教他們要樂觀面對。「有時財政上的確會有點問題,但我感謝主,我們會繼續走下去。」向Glory問及此事,當哥哥的顯得很懂事,「我回家外出時要走一道樓梯,我會感到有點累,但還是高興的,就算我家很小,我們仍然快樂。」
透過花式跳繩,除了給這兩兄弟釋放他們用之不盡的精力外,亦給他們機會接觸其他本地兒童,融入社區。下集會看一看一批基層學童,參與平時名校子弟才有機會接觸的劍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