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棍球運動於香港不算普遍,通常都是國際學校才有機會接觸此項運動。《凝動香港體育基金》(下稱:《凝動》),正全力幫助基層兒童,舉行免費運動課程,當中費用全免的曲棍球班,大受基層兒童歡迎。
記者:梁海威 攝影:朱家駿
曲棍球班學員林敬堃,今年9歲,自小患有嚴重濕疹,每個星期六日,都會忍受著痕癢,上曲棍球班。敬堃的嫲嫲說,孫兒最初有濕疹那段時間很辛苦,「早期要穿紗布衫,如果不穿紗布衫,全身會紅腫潰爛。」
《凝動》最近安排了曲棍球隊,與哈羅國際學校進行友賽,敬堃因為那次探訪,吃了別人請吃的朱古力曲奇,濕疹又再翻發,嘴巴紅腫,不過他說都已經習慣了。「其實都沒甚麼,雖然我有濕疹別人沒有,但是我都是人,難道我有濕疹就是怪獸麼?」看來很樂天很懂事,但和敬堃交談之下,會發現他其實很沒自信。「其實我有次問我的同學,我像不像『廢柴』?他們人人都說像。其實(我做)各種事情,很多都很廢。」
敬堃如此缺乏自信,某程度上,與他的病有關。敬堃與爺爺嫲嫲同住,但因為有濕疹,自小便很少帶他去街,身體比較瘦,比同齡的小孩輕,他亦不太懂與人相處。但嫲嫲表示,敬堃參加了曲棍球班後,開始有所轉變。「參加後魄力好了,但他自己不察覺。所以我很堅持他一定要來做活動,不然他又在家裡玩遊戲機。」
曲棍球班另一位學員盧保原,一家租住元朗的村屋,每次於屯門練習完,都要乘很長車程才回到家。保源於深圳出生,一年級才到香港,最初連廣東話也不懂。「那時我不知他們吱吱咋咋說甚麼,到我上學時,老師才教我,好像一年級下學期就懂了。」
保原學了曲棍球差不多一年,家裡地方淺窄,惟有到屋外練習。保原的爸爸,因為接受了脊椎手術,喪失了頸部活動能力,不能工作。「那時他們住在國內,我經常都要揹重的行李,揹奶粉紙尿片給他們用,不經不覺傷了都不知。」
保原媽媽是新移民,來了香港五年,現在做快餐店廚房和兼職校工兩份工作,還要負責家務,一個人擔起家計。「甚麼叫綜援我都不知道,沒有沒有(領取),因為我總共收入有6000多,交了房租、生活費,就這樣。」
局限於家庭環境,經濟能力,保原這類孩子平日沒有太多機會上興趣班。《凝動》舉辦的運動班正好給予他們一個機會,參加不同種類、特別是需要買器材或跟教練上堂的運動,為他們建立信心,帶來正能量。
下一集會跟大家探訪來自非洲的兩兄弟 —— Glory和Joy,看看凝動如何幫助他們融入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