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省思(自由撰稿人 莊奕之) - 莊奕之

書展省思
(自由撰稿人 莊奕之) - 莊奕之

香港書展剛剛落下帷幕,新聞如常盤點今年入場人數與銷售數字。雖未再破去年101萬人次的紀錄,但在參展商數量上以逾580家之多創歷年新高。這原本只是填補展館淡季空檔的圖書展示會,發展到今時今日已是中文世界規模最大的書展。香港這塊常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地方也盛開出繁盛的花朵。
開心之後想想,這「沙漠之花」的盛放,最大的誘因無非是內地政府對於文化交流的箝制,對寫作出版的打壓,對公眾事務的敷衍了事。也許並非香港做得多麼出類拔萃,實在是台灣山長水遠,內地又管制太多,香港這個暫時還未被奪去出版自由的角落尚且還能發出些微不一樣的聲音。這一點看看拖着行李篋蜂擁來買「禁書」的大批內地讀者就知了。
香港沒有台灣從報禁到解嚴的歷史,也無內地黨國體制層層審查的當下,是不是真的就有出版自由?對比內地出版業日日與國家的出版審查制度鬥智鬥勇——動輒剛與作者簽約就要退稿、剛剛印刷完成就要銷毀、剛剛書店上架就被迫下架——香港的出版看來確實自由開放,然而在自由的外衣之下亦有難言之隱。

集團壟斷易成箝制言論工具

貿發局2013年的數字顯示,全港有1,584間出版社。聯合出版集團的物流公司代理四分一的出版社生意,集團旗下的「三中商」(三聯、中華、商務)的書店門市覆蓋更達八成。這種顯而易見的集團壟斷很容易就變成箝制言論的工具。
雨傘運動的震動時至今日都未曾平息,社會討論與反思亦在持續發酵。這本是培養本地認同的絕佳土壤,然而書展上本地出版業的反響卻差強人意。對比台灣出版業對太陽花運動的熱烈回應,香港同行對本地事件的反響可算寂寥。上書局今年書展更是罕有地沒推新書。原因無他,惟三中商拒絕入貨,新書苦無發行渠道。發行的壟斷倘若不是遭遇如此極端的情況,恐怕也不會引起讀者的注意——畢竟平日走進書店,人們只會留意又有多少新書面世,而不會發現甚麼書「被消失」。然而如果壟斷去到門市的揀選逆市場趨勢而動,優先考慮「政治脫敏」功能的地步,就不能不令人警惕。
人人都知出版雖是一盤賠多賺少的小本生意,但閱讀對於公共輿論的激發與形塑,乃至對審議式民主的建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出版的箝制無異於對思想的操控和對文化的扼殺。此時此地的香港在爭普選、爭民主的博弈之下,不得不再次思考身份認同、本地發展、後殖民背景下的家國困境等問題,對這樣的問題避而不談,甚至從門市「銷聲匿迹」,實在令人失望。這就是為何獨立出版和二樓書店總有癡心人苦心經營,雖千萬人吾往矣。同樣,這也是為何哪怕小本生意仍要被佔盡八成門市的大集團趕盡殺絕。
書展雖然以「直銷」的形式令出版商能夠短暫繞開渠道壟斷與銷售成本,但畢竟一年只有一周時間。哀嘆行業凋零、抱怨壟斷霸市也只能博取無力的同情,如何四両撥千斤地抗衡集團壟斷的壓制,是本地獨立出版人安身立命的考驗。體量弱小的出版商恰恰應該在靈活性與親和度上尋求突破。次文化堂與白卷在此次書展的不俗表現也說明本地的聲音並非沒有知音,隱匿網絡的讀者終會現身支持。不要以「香港人不看書」來自我開脫,分明是滿架投資理財、心理勵志、醫療保健、烹飪美食……都無法緩解現實的衝突,無法關照日常的矛盾。整個書展,香港人就是難找一本書真切地回應內心的困惑,解答中港關係的弔詭,回答香港未來究竟點算好。

莊奕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