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的士抗議Uber鼓勵「白牌車」經營,反而令Uber一度排在Google Play下載榜首位,用戶有讚無彈:Uber司機服務殷勤,加上用高檔車,感覺與別不同;的士司機服務態度差劣、亂兜路,有時找錢又唔足,未來理應是Uber的世界,的士要淘汰。
講到用Uber就係天使,揸的士就係惡魔,但只要拆解司機收入及開支來源,就明白Uber一直「贏在起跑線」。由沙田去機場計算,的士單程收費約為255元,至於Uber Black原價收費介乎336元至427元,較的士多32%至67.5%,加上官方補貼,Uber司機一度月賺4萬元,而乘客實付車資卻與的士相若,難免會有吸引力。
計完收入計開支,一更的士司機工作12小時,租的士連油錢每日要500至600元成本,撞正繁忙時間塞車,做少兩三轉隨時倒蝕。如果願意付出搭Uber正價費用,相信很多的士司機都會服務周到,但部份乘客寧願搭「八折的」,然後大罵的士司機態度差。一分錢一分貨,從來都是硬道理。
的士聯合交易所資料顯示,一個的士牌約值710萬元,而車種又有限制;至於Uber司機,毋須交牌費,可以慳返一大筆,就算買過百萬貴價車,經營成本都低過的士一大截。
Uber做到成本低服務好,但掩藏部份司機買私家車後,就用 Uber作無牌接客做生意的客觀事實,忽視規管及乘客安全問題,換言之,Uber是「偷步」贏在起跑線。
Uber測試政府底線
Uber進擊新市場,通常用科技作包裝走法律漏洞,先測試政府底線。如果當局「隻眼開、隻眼閉」,就繼續擴大業務賺錢,蠶食「攞正牌」的士生意;做唔住,可以講句「現今法律制度未能適應科技進步」,堂而皇之地退出市場,擇機再戰,點都無得輸。
Uber必須作出規管,否則「白牌車」當道。不過它的出現,亦對的士行業未來發展帶來不少啟示:為何的士不可以在繁忙時間加價?為何不規定的士載客時須根據GPS建議的路線行走及預計車費?為何當局不開放的士司機駕駛意外紀錄,供乘客參考以及自行評價搭車風險?
交通問題理應由運輸署解決,不過至今未有嚴厲打擊白牌車。口口聲聲依法施政的「一男子」,對住的士司機依法經營,仍然覺得開設創科局才可解決問題,業界惟有自求多福。
記者:胡仲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