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尋現代桃花源 粵曲進化2.0

【專題籽】尋現代桃花源 粵曲進化2.0

【專題籽:音樂入魂】
辭藻優美的粵劇,盛載最地道的廣東嶺南文化,但對於這棵美學奇葩,又多少人曾親自到劇場欣賞一齣粵劇呢?一直被視為粵劇界indie的「桃花源粵劇工作舍」(下稱桃花源)為了開拓粵曲新面貌,不但放棄沿用舊有劇本和曲目,編寫原創劇《拜將臺》,加入現代音樂編排,並為此劇製作粵曲原聲發燒碟,希望粵曲藝術能與現代人接軌。舊酒新瓶,古今藝術盛載的內涵是共通,以古喻今,時代曲又或粵曲,所說的都是五味人生,在亂世尋桃花源怡然自樂,豈只陶淵明一人?

粵曲,今時今日好多人都覺得老土,無論劇本、舞台設計、燈光效果以至音樂編排,都被人覺得暮氣沉沉 ,我好奇問桃花源的兩位靈魂人物黎宇文(Maurice)和吳國亮(Rex)為何會喜歡粵曲,「鍾意是天生的。」答案未免太沒驚喜,「倒不如你問為何現在的人不喜歡粵曲。」Rex說。這反客為主的答案引伸了他們為何要把粵劇進化至2.0,不但親自創作劇本《拜將臺》,加入現代舞台效果,利用電影蒙太奇形式說故事,演員穿禮服唱粵曲外,現在還夠膽死在FringeBacker( http://www.fringebacker.com/zh-tw/projects/ucantopera/ )募資製作一張粵曲原聲大碟,邀請了粵劇泰斗阮兆輝等人合作,把傳統二、三十分鐘的戲曲濃縮至約三分鐘,甚至重新填詞、編排及加入現代音樂作曲元素,務求樂迷從精煉的歌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懷,「粵曲盛載的內涵跟現代藝術是共通,所說的都是人文精神和現代人的感情。」《拜將臺》借劉邦利用呂后鏟除一代戰術名家韓信的歷史以古喻今,說出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的情節——功高蓋主,兔死狗烹;男人忌才、女人工心計的橋段,在戰場以至現代職場,想深一層,每天都在上演。

演員穿禮服唱粵曲加上現代舞台的燈光設計,毫不老氣。

創粵曲小令 盼承先啟後

桃花源經常被譽為新派粵劇,Rex和Maurice本是從事影像製作出身,創團15年來經歷過經費問題,以至縮減場次,或延遲演期,但遇得最多的是被老前輩揶揄「究竟係咪做緊粵劇」、「唱咁短仲點會係粵曲」。說到底故步自封是任何藝術創作的死症,香港粵劇「四大名劇」《牡丹亭驚夢》、《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均是唐滌生經典作品,但本地粵劇創作從此可謂空前絕後,迄今仍有大量劇團還拿着這些已有劇本曲目演出,佈景形式依然是朝桁晚拆,牢不可破,「粵曲最全盛時期是唐滌生創作的年代,但已經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從那時開始便沒有進步過,大家演的劇本、樂師彈的音樂還是停留在那個年代,哪何來吸引新樂迷?不能只取舊有物資,需要創作新的曲詞,承先啟後。」於是他們推出的「粵曲小令」強調原創,更強調言之有物,Maurice說:「戲曲一直以來不太着重故事內容,只注重動作對話,加上舊社會要求簡單,只需要視覺娛樂就可以,缺乏內容便難跟現代人說話。」
改變粵劇format希望讓更多人重新接受粵曲,每一段都言之有物,短短幾句已能洞悉人性;他們相信粵曲的歌詞也能勾起現代人的共鳴,不但只用時代曲說現代人的感情世界,像《牡丹亭驚夢》的反建制,追求自由戀愛、《帝女花》對愛情海枯石爛的寄予,《客途秋恨》的多情等,其實人間千古離不開情,離不開對自由的渴望。是以他們將自己比喻為粵劇界的indie band,「社會上有一班人支持原創,好像現在的indie band,他們的價值就是告訴大眾主流沒有的聲音,這是indie的精神,進步的社會是會懂得珍惜這些人,因為他們做的藝術可以令人成長。」

音樂全球化 加西方和聲

新派粵曲需要開拓新的可能性,音樂新編絕對幫了一大忙,而這個重任便落在眼前這位年輕的甜姐兒鄧樂妍身上。學貫中西樂器,既喜歡美國先鋒派古典作曲家John Cage,又欣賞當代作曲鬼才Philip Glass,Rex說就是看中她沒有太大的粵曲包袱。身為作曲家的樂妍,自小學習中樂,如嗩吶、二胡,大學時期已在香港中樂團兼任自由樂手,開始參與職業演奏的她,對戲曲絕對不陌生,「粵曲歌詞好有意境,言簡意賅叫人有幻想空間,好容易令人入戲;表演形式是一路唱、一路去(full compose),好似萬花筒一樣可以不斷變化演奏,這是粵曲最好玩之處,有點像Jazz,根據旋律節奏縮短加長,或者加一些裝飾音,不同之處在於Jazz用chord progression即興演奏,粵曲則基於原本的旋律上延伸。」桃花源要把粵曲推向一個未知的音樂世界,樂妍選擇利用西方概念的和聲豐富粵曲音樂層次,「有別於西洋樂器着重聲音的質量,交響樂好澎湃;中國樂器其實好內斂,着重內在美學感的一種音樂,好像古琴是在叢林獨奏,中西方在音樂處理上是完全不同,但我們要粵曲改變,是時代需要,始終現在的音樂已經好全球性,所以今次嘗試加入西方和聲,令音樂質地豐富。」樂妍說很多人聽粵曲,最忽略就是音樂部份,所以她今次重新設計《拜將臺》的音樂,在樂器之間的配搭、音樂中間的連戲位都特別下了苦功,哪管只是幾秒交換情報、打更的聲音,都要利用音樂把感覺表象化;拉近距離,先讓觀眾入戲開始。

仿地水南音 阮兆輝坐鎮

在這張粵曲小令中,Rex和Maurice打了不少人情牌,請來多位大師級人物坐鎮,而他們全都義務錄音演唱,所募集的資金全用做錄音製作。其中要數亮點之一便是阮兆輝將以仿地水南音的板式演繹一曲《逐鹿中原》,描述男人之間的角力是識英雄重英雄,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情懷。擁有廣東話精髓、文辭優美的粵調南音近年將近失傳,源於明末清初流傳下來的可分兩種,一是地水南音,所指的是街頭賣唱的盲人所演唱的南音,另一種是戲曲南音,唱腔聲調較高和斯文,像《胭脂扣》張國榮梅艷芳對唱的《客途秋恨》。
地水源自《易經》的「地水師」卦,因盲人以前的職業多為賣唱、占卦算命和按摩,「地水」屬民間一個對盲人較尊重的代稱,有時還會稱呼他們為瞽師。在香港還未禁娼的年代,瞽師多在風月場所獻唱,往後年代便常到茶樓、街頭賣藝,特色比較即興,一面拉着椰胡、古箏,一面有節奏地說唱,尾音拉長造成抑揚頓挫;唱腔時而低沉滄桑、時而生鬼露骨,又能蕩氣迴腸,有人比喻地水南音為西方的藍調或爵士樂,只有生活悲慘的人才能唱出的音樂。香港最著名的盲人瞽師有杜煥,「右手箏、左手板(拍板打節奏)、口唱曲」之技一直成為他的標記,而輝哥曾自言深受杜煥影響,年輕時常流連旺角,向在街頭賣唱的杜煥偷師,啟發他往後的南音演唱,但隨着這些瞽師一個個逝世,能掌握其獨特的粵調韻味的少之有少,Rex說在香港相信只剩下輝哥一人。

《拜將臺》主要演員

阮兆輝飾演劉邦 

第一位平民天子劉邦靠收買人心得天下,他與韓信皆出身寒微;韓信用兵詭譎,劉邦則老謀深算。

楊雲濤飾演楚霸王 

作為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的他,一直融匯傳統與現代舞蹈,曾於舞蹈作品《霸王》以肢體氣度表達項羽複雜的內心世界,獲香港舞蹈年獎。

馮寶寶飾演呂后 

從藝60年的她,獻出粵劇舞台的第一次,這次演繹中國女主專政第一人的呂后,心計處處,深不可測!

洪海飾演韓信 

韓信戰無不勝,但鋒芒畢露招殺生之禍。全劇年紀最輕的男主角,現任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學院製作主任及演藝青年粵劇團藝術總監。

記者:胡靜雯
攝影:陳永威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