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1957年把首枚人造衞星「史普尼克號」(Sputnik)送上太空,為美蘇太空競賽揭開序幕。時移世易,探索太空不再是兩大國的專利,歐洲、中國、日本和印度爭相發射太空船及衞星,連私營企業也分一杯羹,令太空競賽進入百花齊放的大時代。
「好奇號」探火星花195億
美國仍是公共及私營太空科技發展最蓬勃的國家,單是在火星探索地貌的「好奇號」,已花費25億美元(195億港元);歐洲航天局去年斥資逾10億美元(78億港元),發射「菲萊號」探索器登陸一顆彗星;印度前年花7,500萬美元(約5.9億港元)發射火星軌道探測器;而中國近年也多次成功發射「嫦娥號」登月探測器及載人太空船,探索太空的經費更年年增加。
同時,私人企業也投資各式各類的太空旅行、衞星服務,甚至野心勃勃地參與探索月球、火星和小行星,以及開採太空資源的計劃。美國太空總署指,商業運作有利經濟增長和及國家安全;太空基金會研究總裁沃爾特蘭傑亦認為,「太空競賽已進入經濟層面,比拼誰擁有最大全球市佔率、誰能提供更多衞星服務,供世界各地客戶使用」。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