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券商閂水喉,大市成交急凍。港股股災後重返上落市格局,惟成交額亦一併回歸平淡,連續五個交易日不足千億元,消息指成交劇減,與中資券商收緊大戶特設的孖展融資,及華資行將孖展成數及期數一併收緊有關,間接令大市成交變淡靜。
記者:林靜 石永樂 李嘉麟
證券業界相信,股災後市場仍處「療傷」狀態,成交要重返千億元,還待投資者信心回復。
成交持續不足千億元
據悉,最少有兩家大型中資券商收緊孖展政策,但並非針對一般零售客戶,而是為大戶特設的孖展融資,且原因並非配合中央打壓孖展融資,而是有內地大戶在港股股災時未能補倉,最後要被迫斬倉導致損手。
消息指,中資行孖展生意主要來源非「街客」,而是內地大戶,「他們多數用上市公司股份抵押,貸款額隨時過億,所以孖展條款個個不同,度身訂做」。最重要是,相關孖展額由母公司高層批出,香港主管「管唔來」,但虧損卻入香港數,迫令分公司主動出招。
另一中資行高層則指,其公司未有收緊孖展政策,但承認有聽聞證券行因客戶未能補倉而損手,傳聞其中一隻「中招」股份是漢能(566),並指近日內地大戶借孖展情況明顯減少,「借孖展要攞股票按倉,但好多股票跌咗起唔番,按唔到錢」。有業內人士稱,有聽聞中資行一度因大跌市而閂大戶水喉,但近日「市冇咁亂」後已部份重開,不過借貸成數變得謹慎,「以前一借就有一、兩倍,𠵱家只有五六成」,變相與普通客戶無異。
除大戶無路借大錢,普遍散戶要撲水亦不易。一間中型華資股票行經紀表示,自月初中港股市急挫後,該行已收緊孖展融資額度,大股孖展額由以往八成降至五成,期數由以往約45天,縮短至只有約一個月,以控制風險。
不過,有華資行高層強調,股災一役令市場「重傷」,目前不少人仍在「療傷」,「甚至聽到有經紀因為啲客嘅倉被斬晒,要出番嚟搵受薪工」,而且散戶輸凸之餘,基金及莊家亦變得不進取,即使借孖展亦會主動借少一、兩成,因此成交額大縮減,不單因為券商閂水喉,與市場氣氛未回復亦有關係。他指,聽聞有部份莊家在大跌市時「收到貨」,不排除市場炒風會重臨,但首要還看市場氣氛及信心。
騰訊捱沽 恒指跌253點
整體大市方面,美科網企業業績遜色,恒指受拖累昨一度大挫358點並失守25200水平,收市跌253點或1%,報25282點;H指報11734點,跌137點或12%,主板成交額只有817.3億元,為三月底時水平。科網股全線走弱,騰訊(700)跌1.3%,成跌市火車頭,金山軟件(3888)、網龍(777)及金蝶(268)等齊齊挫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