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分鐘看懂 安老堀頭路

兩分鐘看懂 安老堀頭路

香港每7人,就有1人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由他身體轉差的一刻開始,無可挽回地,成為了家人的負擔,一次又一次的虐老事件,我們是不是忍心關起院舍的門,就當解決問題呢?蘋果動新聞特別製作兩分鐘「InfoAnimation」, 剖析這條安老堀頭路。
記者:程詩敏

津助院舍質素較好,但輪候隊伍長,2013至14年間就有5700名長者在等待中過身。私營院舍因為自負營虧,質素較差。政府本來想於今年9月,用院舍券資助長者入住私營院舍,以為將資金放在私人市場,就可以改善質素。但一般長者根本不想入私院,入住的七成是基層長者(香港集思會研究報告《老有所依?完善社區及院舍照顧的策略》引業界2012年的數據)。這些基層長者,家人沒能力照顧,僱外傭及看護又太貴,唯有靠綜援金入住私營院舍。這些議價能力最低的消費者,又如何令服務質素提高呢?

世界各地都想避免院舍化,長者多數在家安老或者入住長者屋,2011年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及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長者社區服務顧問研究報告》顯示香港長者入住院舍比率是7%,為全球最高,其他國家的比率為:中國(1.7%)、台灣(1.9%)、日本(2.9%)、英(4.2%)美(3.9%),顯示香港過份依賴院舍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

我們將時間校回他65歲時,他還能四處走,如果有優質的社區照顧,有人陪診、送飯、上門做復康運動;每天送長者到日間中心,晚上回家有兒女或鄰舍照應,或者他根本不用入老人院舍。不過,社區照顧服務所獲的政府資助只是院舍七分之一,資源明顯不足。根據香港集思會《老有所依?完善社區及院舍照顧的策略》2012年推算,為了滿足2016年社區照顧的需求,政府需增加11.6億至21.3億,聽起來看多?其實只是高鐵總工程費的1.3%,為何政府容得下數百億的基建超支,對老人問題卻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