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
央視名嘴畢福劍被指惡搞樣板戲《智取威虎山》,道歉了;喜劇演員賈玲被指惡搞花木蘭,道歉了;名導演陳凱歌的《道士下山》被指惡搞道教,可能不得不道歉。在文藝界這股被道歉潮中,似乎網絡輿論的力量無可抵擋,有呼必應。
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至少有兩個人迄今毫無悔意、拒不道歉。一個是湖南省耒陽市文聯主席熊艾春,因貼上網的詩作獲劣評,就帶人去網站辦公室砸了電腦,還因留字條驚爆熊主席原來不識寫「砸」字。另一個是陝西省作協副主席吳克敬,寫了205字的《戶縣賦》,竟然有192字抄了他人2009年的作品。網絡也有要求熊艾春、吳克敬道歉的聲浪,但他們挺住了。
同樣面對被道歉,結局為甚麼不同?不只因為熊主席、吳主席具官家身份,他們的對手弱爆,也因為砸和抄是私德問題,危害範圍小,網民無意窮追猛打。但畢福劍、賈玲、陳凱歌被道歉,是因為他們被扣上的帽子都差不多,都大到嚇死人:顛覆傳統文化、玷污民族主義、傷害人民感情。
被道歉潮是網絡正義的申張嗎?恰恰相反。樣板戲不容惡搞,虛擬的英雄不容惡搞,道士與領袖一樣不容惡搞,這不是維護正義,而是壓榨文藝創作的空間。把網絡當作批鬥舞台,把扣帽子當作涮正義的手法,讓人看到的是網絡文革、網絡紅衞兵的興起。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