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見一位曾在《蘋果》財經共事的同事,在fb貼文,鼓勵其他仍在崗位上的朋友繼續樂觀。說時遲那時快。另邊廂又收到消息,另一《蘋果》舊生會成員陳承龍的《港股策略王》被惠陶收購,成功上岸。似乎傳媒不是沒得做,但首先要找到水源。
過去兩天都講過,單憑傳統廣告支撐傳媒運作的網上媒體,難以成功。像《毛記新聞》搞置入式內容,或許可用客戶資源來滿足創作慾望。事實上,許多製作短片的YouTubers,也是這樣營運,一方面做生意,另方面做自己感覺良好的工作。從某種角度看,資訊革命沒扼殺創作人空間;相反,現在世界更大了,才教人無所適從。
各位做新聞工作的朋友,無論經濟好壞,過往穩定的工作生活模式都不會再現。你們可繼續等待被淘汰,又或者轉行。無論你的打算是甚麼,其實我們久不久要撫心自問:「自己的強項是甚麼?是對社會時事的掌握?還是人脈關係?」在傳媒工作,有時會令我們分不清究竟是因為自己掌握某部份話語權,才有影響力和存在意義,還是因為自己有特殊能力,才配得上這份主宰話語權的能力。
我認識不少傳媒朋友,都有經營自己的博客(又或者fb page)。說到底,我們都希望知道,自己的價值是甚麼。
當然,要是能將創作興趣變成生意就更理想。在今天社會出現不少一人媒體,像《墳場新聞》追隨者眾;雖然創作者未必打算要將興趣變成生意,但有能力者,只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發現更多機會。
過去的傳媒工作者,跟讀者觀眾有一定距離;在這個世代,第一樣要改變的就是這觀念。當資訊平等開放,話語權不再屬任何人,做傳媒的最重要了解自己和讀者。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