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入老人院】爸爸重新站起來

【唔入老人院】爸爸重新站起來

老了,也無所依,究竟是為人子女,還是社會問題?有子女埋怨傳媒揭露院舍惡行,致他們四出找宿位,但也有人為了照顧父母,兄弟三人「輪更」看顧,確保父母不會獨留家中超過兩小時,又大修家中裝潢。「直至我們的能力、配套、辦法都用完,最差最差的情況會送父母到老人院。」孻仔Simon說。
記者:程詩敏 攝影:朱家駿

四、五年前患有糖尿病的林爸爸身體轉差,突然中風;林母患精神病多年,近兩三年有腦退化症,加上舊區重建,開始認不得居住幾十年的唐樓。資助院舍輪候時間太長,最終決定留父母在家中,Simon跟父母同住,哥哥一家四口住隔壁。Simon從事飲食業,下午上班前就準備好午餐,最常負責打掃和購物。「其實靠家人合作無間,例如爸爸逢星期二、四、六去老人中心,我會安排星期二放假接他回家,兩個哥哥就負責另外兩天,在Whatsapp溝通很方便,儘量不會讓他們獨留家中超過兩小時。」

四、五年前患有糖尿病的林爸爸身體轉差,突然中風,孻仔Simon一直陪伴在側

客廳改裝成爸爸的睡房,方便初出院坐輪椅的爸爸出入

四年前開始跟進林家的個案,救世軍護老者服務隊長朱佩珊說:「最初家人想我們幫忙林爸爸輪候院舍,中間需時太長,我們建議爸爸先用社區服務。」

他更將客廳改裝成爸爸的睡房,方便初出院坐輪椅的他出入,洗手間則裝了防滑磚,剷起門檻,拆掉木門變成趟門,「改裝成殘廁的樣子,是因為我們想給他尊嚴,他可以自己洗澡,也可以讓我幫助他。」87歲的林爸爸,康復進度良好,不用再坐輪椅,還十分熱心參加日間中心的活動。「家中熟悉的環境,對老人和病人也很好,這是一百分之一百肯定的。」

四年前開始跟進林家的個案,救世軍護老者服務隊長朱佩珊說:「最初家人想我們幫忙林爸爸輪候院舍,中間需時太長,我們建議爸爸先用社區服務,儘量配合兒子的作息時間。現在老人家情況轉好,暫時凍結了輪候,待有需要時再重新插隊輪候。」

政府鼓勵居家安老,但實行上難關重重,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說:居家安老要有三隻腳才站得穩,第一家庭支援(例如對Simon這些護老者),第二是日間中心,第三是家居照顧(如送飯,陪診和上門復康運動等),但現時家庭支援不足,政府資助的日間中心和家居照顧服務互相排斥,社署規定長者拿了一項就不能拿另一項,社區照顧服務欠全面,很快就有長者需要入老人院,避免不到院舍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