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來政府危機處理如此差劣(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鉛來政府危機處理如此差劣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張炳良局長和應耀康秘書長為自己交代誰是啟晴邨承建商初期「言焉不詳」而一再向公眾道歉,但卻不能令人釋疑他們的確沒有難言之隱。身為問責官員,他們理應向啟晴邨以至全港公共屋邨的居民致歉,因為鉛水事件不單為他們帶來生活上的極大不便,且令他們對自身的健康感到極大恐慌。他們也應向所有須為公屋居民驗血的醫護人員致歉,因為鉛水事件為他們帶來極多的額外工作和壓力。至於房署和水務署的同事,份屬「始作俑者」的罪魁禍首當然不值得同情,但因鉛水事件而需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無辜員工其實也應是道歉的對象。
不過,張、應兩位卻非為此而向公眾道歉,他們只因不欲公眾誤會包庇中國建築,所以才不厭其煩地一再道歉,至於上述的不便、憂慮、加班、指責……在責任還未搞清誰屬之前,恐怕沒有人會願意主動或率先作出承擔。只向公眾道歉自己說話不清不楚,絕對無補於事,因為中國建築的名字絕對不是秘密,局長及秘書長即使無心隱瞞,如今也不會減輕公眾的疑慮或不滿。況且,即使是梁粉或白宮發言人,也沒有誰敢說這次事件是反對派的無中生有或故意作大,因為建制派也無法不加入為民請命的行列。
給居民送水,替居民驗血,即使過得了今天,也難保第二天不會出事,因此民望高如高永文醫生,也須事先張揚提醒公眾,終會有一天驗到鉛毒超標的個案,但卻未必與鉛水有關──這種步步為營、寧枉毋縱的取態,與房署首次回應時的高床自信和水務署的事不關己態度,形成了強烈對比,也說明了哪一個政府部門的公關較為出色精明。
自從有了問責團隊,過去不時會聽到相關的局長公開「責成」負責的下屬或外判商,這種集高度關注但同時劃清界線的說詞,如果針對的犯規者的確難辭其咎,問責官員可能威風八面,但倘若肇事原因不清權責未明,問責官員仍然強行「責成」他人,則公眾不但不會寄予任何同情,被「責成」的對象亦會絕地反彈,寧願「攬炒」也不肯成為代罪羔羊。
鉛水事件鬧大至今天境地,相信民主黨的黃碧雲也想像不到(否則民協也不會把議題雙手拱送他黨),但由常秘局長以至特首,在正式道歉之前的多次發言,不單未能平息公眾的疑慮和不滿,甚至一再「火上加油」,結果連替他們說項的衞生署、醫學院和中毒中心的代表也成為眾矢之的,由此可見這次事件的急劇惡化,其實與人無尤。

官員敏感度嚴重不足

民主黨向房署首次提出質詢時,兩個部門未能反應,以為只是水質問題,由於房署只負責建屋、水務署只負責監管水喉匠,所以大家都不認為應由自己問責,但公眾最關注的其實是健康及安全問題,政府倘若不能第一時間妥善處理公屋居民的疑惑和不安,問題很快便會升級至危機程度,因為居民的恐慌會迅速擴散,政黨(包括保皇黨)亦無法不推波助瀾。
這次鉛水事件有兩個過去前所未有的臨界點,第一個與政治有關:若非由中國建築興建,公眾及傳媒對三位問責首長官員的閃爍言辭可能不會這麼警覺,更不會以陰謀論角度批評。另一個臨界點是三位官員的公信力及民望:張炳良自恃民望一向不低,應耀康在AO界亦一向為人敬重,因此兩人都想不到記者及輿論會對他們的失言反應如此強烈,他們更難預見梁特首的發言會引起更大猜疑。
過去政府高官處理這類危機,多予人鐵面無私、秉公辦理的印象和信心,這是首次有政府官員予人未查究即偏幫承辦商的感覺,加上「受惠」的是內地國企,公眾的敏感和反感自然不言而喻。
水務署今天仍只視之為技術及監管問題繼續跟進;房委會後知後覺加上主席是局長已自廢武功;特首宣佈成立調查委員會,雖有更高層次及權力,但權責不但未清,且非等上多月不會查出結果,所以鉛水事件只會不斷擴大,甚至連私樓可能也牽涉其中,張炳良與應耀康不知還要道歉多少次,事件才能告一段落?特區政府沒有一個人知道,也沒有一個部門能主導事態發展,所以即使找到大法官,也無法即時扭轉乾坤,除非驗水驗血結果再無問題,但今天的特區政府,可還會有這樣好運?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