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有種行為叫理性無知 - 利世民

利字當頭:
有種行為叫理性無知 - 利世民

「唔睇新聞,你就注定成世俾人搵笨!」新聞有價值,新聞工作者也抱負着捍衞知情權,維護資訊公義的使命。不過,實情是,我們每天得到的新聞都是免費的。凡事總有其原因,新聞有價值但沒有價錢,原因之一是新聞內在的時間值消散得很快;換言之,看昨天的報章,除了沒有時效性的專欄文章,基本上意義不大。鬥快,可以令某一段資訊的價值在短時間內暴升,但就算是贏,也只有那十幾廿分鐘的先機。我暫時見不到有任何媒體,掌握得到捕捉那幾百秒優勢來轉化成收入。財經媒體或許好一點,但明顯競爭也越激烈,時間值消散得更快。
新聞難以有價錢的另一個原因,是資訊的同質化。說得白一點,就是新聞媒體不分大小都要鬥快,但不是每家都有資源這樣做,結果是許多報道的內容,幾乎是互相抄襲,現象早就出現,只不過是行外人未必察覺。新媒體再加上新聞資訊同質化,令新聞內容的時間值消散得更快,新聞變成純粹在短時間搶眼球追點擊的rat race,不過這兩項因素,仍然未算是新聞無價的最大死因。
經濟學的公共選擇學派理論中,有個現象叫「理性無知」;簡單講,明知改變不了結果,許多人會理性地選擇無知,連那幾分鐘和一個幾毫也省下來。新聞行業早就知道,政治新聞是票房毒藥,不無道理。至於為何娛樂新聞長期是收視保證,想唯一解釋是社會上總有不理性的人和事,可以帶來娛樂價值,所以也解釋了為何政治行業也變得娛樂化。
供應氾濫,需求薄弱,新聞行業難成氣候。或許會有人說,新聞界的敗象是社會衰亡的先兆,又會指摘對新聞時事不聞不問者變相助紂為虐。我只是依觀察直說,也不是對甚麼社會和人和事批判不批判。畢竟,世界已經變得太沉重,陳義過高,也不會對事情有甚麼幫助。要是明白新聞工作的真正價值,正是要體現資訊流通,就知道這個行業已經走到盡頭,行家,我們要先想自己的前路,然後再思考行業的未來。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