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結束,《成報》清盤,《壹週刊》大裁員,廣告和銷量在娛樂新聞行內都列前茅的《忽然1周》突結束業務,香港紙媒出現了結業潮。在昨天結束的每年一度的書展,比去年人流少了,各展商都宣稱營業額下跌,據稱平均下跌一成,不可謂不嚴重。紙媒的大趨勢是否走向沒落?讀書風氣是否越來越差?網絡媒體和手機資訊是否會全面取代紙媒?
智能手機的普及,確實在資訊傳播上佔盡優勢,但紙媒並非絕不可為。在這一屆書展中,近年崛起的白卷出版社就丁財兩旺,生意額上升50%,那個小小的攤位,每天幾乎任何時段都有兩三道人龍。負責人林日曦不認同網上資源趨豐富導致越來越少人讀書,他說白卷出版社完全依賴網上宣傳,很多人就是看過網上宣傳,再購買出版的書籍,「好多人返轉頭想要簽名時,書入面已經係做晒筆記,唔會係唔睇書」。他自己的兩本著作《白痴》及《黑面》、黃之鋒《我不是細路》、健吾《來生要做日本人》及陳珍妮《TVB新聞部血汗史》等都已賣斷市。
一位升讀中五的林同學說:「好多人唔係唔睇書,係未搵到自己想睇嘅書啫,好似我自己平時都唔睇書嘅,但𠵱家搵到啱睇都會特登買嚟睇。」
甚麼是年輕人想看的書
甚麼是他們想看的書或媒體?林同學說:「佢哋搞笑得嚟又貼近時事。」這應該是白卷的特色。兩年前出版周刊《100毛》奇兵突起,每周點列100條最注目的話題(毛是Most之意),作幾百字嬉笑嘲諷的論述,切入的角度與想像力既年輕又異想天開,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讀者關注社會上各種議題,而這些是平日不理時事的人其實很應該關注的。
兩個月前,《100毛》創辦了網上電視台「毛記電視」,以「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勁曲金曲」等節目吸引越來越多觀眾。其中以「毛記新聞,事事花生」為宣傳口號的「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幾乎是筆者必看的節目,6.18後電話訪問葉劉淑儀、劉皇發可謂精采絕倫,記者轉數之快、被訪者的懵然回應,很難不使人發笑。而在笑聲中就引領觀眾對事件和問題的思索。
《100毛》和「毛記電視」的初步成功,說明香港的文化產業並非事不可為,正如那中五同學所說,許多人不是不看書,而是找不到自己想看的書。同樣,許多人漸漸不看電視,是因為找不到他們想看的電視。也許,也有不少人不是不看報,而是要看他們想看的報。
《100毛》的崛起,首先是年輕,不僅是指年齡,而是指想法。他們的很多想法,是年長者不會想的。比如對政治人物的訪問,主流傳媒多是一本正經地問,而得到的是全無新意的回答,不會想到「毛記電視」這樣的切入角度。其次,是搞笑,所有的「毛記電視」和《100毛》都離不開搞笑,他們的搞笑還常帶自嘲,愛把一些名人的失言變成潮語,比如這次書展,白卷就以「明張目膽益書迷」、「雞毛鴨蒜收港幣」作宣傳口號。其三是所有內容都緊貼香港本地時事和社會話題。
甚麼是市民的投票對象
從文化看政治。面臨區議會和立法會的選舉,我們能否設想一下,每次投票率都只是五成左右,是不是也和看書的情況一樣,很多人不是不想投票,而是找不到可以投票的對象呢?
前天沈舟的文章說:「張志剛說得很清晰,港人的政治取向只有兩分法:是否接受中央,而不存在其他選擇;民建聯議員葉國謙認為,建制派可以放棄自己的選票利益而承擔起認同中央政府的『道義責任』。與建制派這種『逢中必護』相對應的,泛民派的策略,同樣成了外延性的『逢中必反』。」他說:「『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如今的香港政治卻成了『他者的政治』,淪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祭品,除了亂象叢生、走向衰敗,是否已別無選擇?」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是否別無選擇?小小的《100毛》提供了文化選擇,其實也是政治選擇。鉛水事件已充份反映出建制派和港官的「逢中必護」,但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逢中必反」也沒有興趣。中國大陸每天發生的事,已越來越使香港人希望中共國「離我遠點」。香港的現實儘管擺脫不了中共的專權政治,但要中共國改變則比爭取香港自主更難。因此,聚焦本土、年輕化、嘲諷,是香港從政者可以思考的出路。
(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
李怡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