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詩與胡說】那些與時並進的廣東歌,我們還能再有嗎? - 何韻詩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
那些與時並進的廣東歌,
我們還能再有嗎? - 何韻詩

這兩個禮拜在製作即將推出的新歌,到了要準備推出之時,才發現自己忘了處理背後那些繁複的行政關卡。作為一個創作人,天馬行空瘋狂行事是我的專利,到今天要處理各種版權雜項,看着一大堆small print,頭都爆。
版權啊版權,這虛無飄渺的概念,大概是最重要卻又令每天都聽歌的大家最不解的部份。一首歌就是一首歌嘛,又不能吃又不像書本可以拿在手上,我為何要付錢?尤其現在隨時上網或用手機就可以點播任何歌曲,何解要付費去得到已經變得免費的娛樂?

時代變遷冇得避

實體CD已過時十幾世,近年網上音樂平台興起,但老實說,就連行內人如我也搞不太懂整個運作,直到最近。弄懂後,終於明白為甚麼近年唱片公司都會有「唔做唔蝕」的心態。簡單來說,網購一首歌,平均8元(或月費幾十元)的背後,要靠它維生的,有作曲、作詞、主唱、唱片公司、代理/發行、網上平台以及背後運作的一村人。就是說,假設你在itunes用8元買了一首歌,那8元就要被以上全部單位瓜分,每個單位就一蚊幾毫,據說最暢銷的也不過賣個千零二千首,有數得你計,慘過乜。如果是網上聽歌平台,就是幾十元月費去支撐整個平台的運作,另外還要讓各唱片公司按比例瓜分那剩下的一點錢。任你叻到極點,在百物騰貴的今天,每個月那份錢也絕對買不了兩個飯盒,yeah。
而這是假設大家都願意付錢去購買歌曲的前提底下,還沒算一眾非法下載的量。當然,這是時代的變遷下的現狀,沒得避也回不去,現在再狂叫人買CD買CD買CD也不切實際。以前老一輩都說做音樂賺不了錢,現在不論描述主流或小眾都變成了事實。當然,你可以說藝人能用別的途徑去賺錢,但這未免太本末倒置了。想專心做好音樂的歌手就注定要如難民般過活?換個角度,正是因為這種「靠別的途徑去賺錢」,歌手要靠討好客戶和市場才能生存,才讓我們的音樂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缺乏內容。

生機不是沒有,就看大家敢不敢捨棄既有舒適和規範,去找尋新的方法。

經過這麼多年,終於製作出一首完全屬於goomusic名下擁有的單曲,實在有點感動。

自己平台做示範

生機不是沒有,就看大家敢不敢捨棄既有舒適和規範,去找尋新的方法。現在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平台,就像最近熱爆的Uber,就是自己平台自己建造的示範。現在網絡四通八達,傳播工具都在你我手上,有好的服務好的產品,理應不愁沒出路。現在格價容易,比較也容易,你不夠好,就會被淘汰,對消費者來說是絕對的保障和公平。關鍵是,你能不能為大眾提供到他們所需要的內容,若是可以,消費者便會自己上門找到你,根本就不用靠那種大體制那種系統去運作。以往的小眾就是現在的大眾。在這個殘酷的環境下,各個大小音樂單位都仍然努力在找方法生存,就是因為我們還認為廣東歌依然有它存在的潛力和價值。一個健全的地方總需要屬於自己的文化和音樂,大家當然可以跑去聽K-pop,J-pop,Brit-pop等,但那極其量都只是別人的歌,別人的聲音。
歌曲不應只是娛樂,歌曲還紀錄時代,紀錄我們的生活。在香港經歷着如此重大變化的這個時候,又怎麼可以沒有音樂去把一切儲存下來?真不希望到幾十年後回看我們這個重要此刻,卻竟於廣東歌中找不到一絲痕迹。又,想為本地樂壇努力的單位還有很多,但前提是必須得到大眾對本土創意的信心和支持。

廣東話道出自己

說回自己,實在很久沒有推出廣東歌,但這種沉澱靜候再出發是值得的。經歷重重轉變,醞釀多時,就是為了能唱出這首進化過後,心境更遼闊的歌曲。在李拾壹年少真摯的旋律上,夕爺用心寫出的一字一句,我發現,廣東話始終是最能讓我道出自己的一種語言。還有,經過這麼多年,終於製作出一首完全屬於goomusic名下擁有的單曲,實在有點感動。
《是有種人》,獻給所有在如此艱難時候,仍然願意留在這裏默默付出汗水的香港人。
p.s. :一向反叛又不安於體制的我,這次亦會實驗「一般」以外的方法,將會於我自己的平台上讓大家預購歌曲,看看能不能開拓更多自力更生的方法。是為樂壇白老鼠。若是成功,將又是一小片新天空,望大家多多支持。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

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
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 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

本欄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