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一片「鉛水慌」陰霾下,不少人急於在家安裝濾水器或改飲礦泉水及蒸餾水,也有人擔心自己會否在不知不覺間已鉛毒超標。要提防食水含鉛、有重金屬或雜質,衞生署指家用過濾器未必能有效濾走水中的鉛,香港水務專業協會技術主任戚德明則提醒過濾器要定期換濾芯,以免細菌滋生。市民可自行做小測試,初步了解家中食水是否乾淨。
記者:梁麗兒 陳沛冰
血壓高勿多飲礦泉水
香港急症學會會長蕭粵中醫生表示,只要自來水的源頭安全,飲用礦泉水或蒸餾水不比飲自來水佳。礦泉水含多種身體所需礦物質,如鈉、鉀、鈣等,惟市民平日可從飲食吸收礦物質,如吃蔬果可吸收鉀,毋須以飲用礦泉水作補充。血壓高、腎病患者不宜攝取過量鈉,飲用礦泉水時要留意相關成份及含量。外國品牌的礦泉水,礦物質成份及含量或較多,本地礦泉水礦物質含量相對較少,同自來水分別不大。蒸餾水經蒸餾方法處理較乾淨,但不含礦物質,市民做運動後大量流汗,不宜單飲蒸餾水。本地自來水雖然礦物質含量不多,但加入氟可防蛀牙。
腎病中鉛毒加劇貧血
中鉛毒後果可大可小,可以導致兒童出現智力發展障礙、學習遲緩,也可影響胎兒發育不全。
腎科專科醫生蔡堅表示,慢性中鉛毒會出現腹痛、貧血、神經線炎引致手腳無力,例如患者「拎起隻杯」都感覺到有困難等症狀。
腎病患者本身有貧血症狀,一旦中鉛毒,可加劇貧血及增加心臟病發風險。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表示,中鉛毒可令一般市民血壓升高、腎功能受影響及增加心律不正風險,糖尿病患者腎功能較差,長期吸收鉛,會提高腎功能受損風險,不容忽視。
定期換濾水芯防細菌
市面上的家用濾水器種類繁多,衞生署指出功效視乎多項因素而定,但一般家庭用的濾水產品,未必有效過濾食水中的鉛。戚德明指水務署不建議在家安裝過濾器,因為使用者若無定期更換過濾器的濾芯,反會增加滋生細菌風險。要確保水質安全,大廈天台水缸應每3個月由合資格人士洗清一次,水管也要有適當保養。若發現水流不暢順,可拆下水喉的濾網清洗,沖走沙粒。戚指家用過濾器的品牌及種類有很多,各有功效。市民選購前須了解其效用,包括能否過濾重金屬或細菌。使用過濾器期間要按指引,定期更換濾芯。不同品牌或種類的過濾器更換濾芯時間不同。
外遊返家 放水清雜質
其實市民可自行初步檢查家中自來水的水質,方法是利用一個透明杯盛載自來水,首先聞一聞是否有異味,然後在杯後放一張白紙,觀察水中是否有雜質。
如水中有沙粒或鐵銹,那麼便需要開水喉放水一段時間,沖走沙粒再使用。若放水3、4分鐘後,自來水仍有沙粒,市民便需向大廈管理處查詢。
至於要否需要每日朝早放水沖走雜質?戚德明表示,一般家庭通常於24小時內多次用水,水喉內的水會保持流動,故此積聚雜質的機會很微,因而毋須早上「專登放水」。但是,倘若市民外遊一周後返家,最好先扭開水龍頭,放水1至2分鐘,清走水管中的沉積物或臭氣。
10年3宗中鉛毒確診
香港中毒諮詢中心副顧問醫生陳耀祥表示,中心自2005年歷來總共接獲20至30宗懷疑中鉛毒個案,其中只有3宗確診,包括分別因服用受污染中藥、誤飲含鉛符水及在電池廠工作引致鉛中毒,其中兩人要接受藥物治療,即「螯合療法」,加快排走體內超標鉛。惟此療法同時會排走病人體內所需礦物質,進行前要作臨床診斷及風險評估。
蔡堅醫生則指,約40年前曾有2至3名漁夫因長期用口咬鉛墜,以協助修補魚網,令身體慢慢吸收鉛,引起慢性中毒。當時中毒漁夫口部牙肉有明顯一條藍線,臨床上容易被診斷。另曾有油站職員懷疑長期接觸含鉛物質,引致鉛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