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該聽聽哈伯馬斯的諍言(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德國該聽聽哈伯馬斯的諍言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上星期跟朋友飯局,酒過三巡後談到希臘債務危機,五人中四人說「唔撐」希臘,支持德國,有好友揶揄我可能是本地最撐希臘、最「反」德國的評論者,還笑問德國領事館有沒有找我澄清澄清。德國是言論自由的國度,當然不會介意被批評,何況我的筆沒有多少影響力,德國領事館的人才不會費神留意。
話得說回來,一些支持希臘批評德國緊縮政策不合理的學者委實收到不少來自德國的「憤怒」回應。著名經濟學者Paul Krugman在網誌透露上星期收到大量來自德國的抗議電郵,指他偏袒希臘,無視德國已付出更大努力支援希臘。另一位美國經濟史學者Jacob Soll也在《紐約時報》撰文談到他在一場歐債學術會議中如何被德國學者「圍攻」!
我當然不能跟Krugman等學者比肩,但德國在處理今次希臘債務危機中的表現委實令人失望,既沒有顯示出大國的慷慨與風範,也沒有表現出領導歐元區該有的高瞻遠矚,更完全無視別國過去的慷慨及歷史教訓。
首先,歐洲之所以從共同市場變成歐盟再演變為歐元區是因為各核心成員包括德國希望歐洲不斷向一體化邁進,變成一個真正的政治、經濟同盟,把國界真正打破。既然要走向一體化,成員國之間互相支持、支援是應有之義。但德國在過去幾個星期做的卻恰好相反,非但無視希臘深重的債務危機,無視希臘國民透過公投表達的期望,反而肆意運用本身的雄厚財力及政治影響力提出眾多不合理的要求,旨在把希臘變成歐元集團特別是德國的傀儡,國家大政都由德國等債權人主宰。假若希臘政府不接受,就威脅摧毀它的銀行系統,把它逼出歐元區,任由它陷入人道災難中。像這樣的做法用在宿敵世仇當然不稀奇,用在緊密盟友希臘(同為北約、歐盟、歐元區)身上卻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吧!

趕盡殺絕換來更大禍害

有人說,德國在過去兩輪救助方案中出力不少,自然心中有氣,想來個撒手不管。可德國不是唯一出手的國家,歐元區其他大國法國、意大利同樣出資不少,它們可沒有那份去希臘而後快的怨恨。而且,救助方案大部份資金其實都用來還債予德國、法國及其他歐洲主要銀行,讓他們不致爆煲。換言之,援助有相當程度是個互利的安排,並非僅僅希臘得益。
此外,歷史經驗在在說明,把對手逼入牆角,趕盡殺絕換來的是更大的禍害,數倍的報應。大家談得最多的是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當年戰勝的盟國如英、法、意堅持要德國付出天文數字的賠款,變相令德國永不超生。當時不過是技術官僚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M Keynes)早已預言盟國的不仁必將招來報應,埋下戰爭種子。果然,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的德國志切報復,最後迎來了納粹主義及二戰浩劫。到戰後,多數歷史學家都認同,要是戰勝國等能慷慨一點,把眼光放長一點,德國大有可能不走向極端,二戰將可避免。德國當年既然身受其害,知道「趕狗入窮巷」的壞處,怎麼它不吸取教訓,反過來對希臘窮追猛打呢?不要忘記,德國在一戰是侵略國,不但出兵侵犯中立的比利時,還把法國北部變成一片焦土,久久不能復原。若果大家批評法國要求巨額賠款無理,認為法國在不慷慨惹禍,希臘可沒有對誰侵略過,也沒有損害德國一寸土地,它希望德國慷慨一點令它不致走上絕路有甚麼不對呢?
德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思想家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上星期接受傳媒訪問,狠批總理默克爾的強硬政策正摧毀歷代德國總理在歐洲建立的功業、聲譽,那種「霸權」(hegemony)態度更教人心寒。他又認為,德國所堅持的緊縮政策在經濟上是站不住腳的。也許,默克爾該聽聽這位大師的話而不是像掌櫃般只看着自己的一盤賬。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