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科技如何日新月異,電腦技術如何先進,地球上最精密的組合,始終是人類本身,尤其腦部有無限想像空間,比任何科技零件都精密。動畫王國彼思最近推出的《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將一個小朋友腦內5種情緒變成擬人化角色,炮製出一個歷險故事,創意爆棚,絕對是食腦之作。
撰文:阮瑜
香港上映日期:7月23日
我們常聽到人有七情六慾,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由於《玩轉腦朋友》要顧及小朋友觀眾的關係,就將人類複雜的大腦分為5個主要情感,腦中更有5個代表不同感情的人物去控制我們的思想,包括阿樂(Joy)、阿愁(Sadness)、阿燥(Anger)、阿憎(Disgust)和阿驚(Fear)。
故事主角韋莉本來是個快樂女孩,由阿樂來主管她的思想,但當她11歲的時候,父親因工作由明尼蘇達搬到三藩市,韋莉要離開長大的地方及由細玩到大的朋友仔,本來她以樂觀的心情去面對,卻因腦內的阿樂與阿愁走失,迷失於長期記憶區等多個腦海區域,韋莉腦海由阿燥、阿憎和阿驚控制,令她性情大變,阿樂要帶着阿愁急趕回主要控制區,拯救失控離家出走的韋莉。
導演女兒靈感來源
這個食腦故事,原來來自導演彼德托達(Pete Docter)的女兒Elie,Elie小時候也像戲中韋莉般開朗,更曾為《沖天救兵》(Up)配音,但到了11歲時性格突變得孤僻,令彼德思索女兒究竟為何改變,開始研究腦海思維,因而得到本片的靈感,之後彼思動畫的製作組就依照導演彼德的指示,向科學家、心理學家等搜集資科,專家對人類有多少種情感更抱不同意見,最後從4至28種複雜的情感當中,簡化出5個最有代表性,用擬人化手法,創作出永遠開心眼裏有光芒的阿樂、無厘神氣如死魚般要人拖着走的阿愁、極度火爆頭頂會着火的阿燥、充滿神經質長期面青青的阿驚,及藐嘴藐舌又奄尖的阿憎。
複雜區域尋找出路
除了5個感情人物之外,片中更有眾多不同區域來表達出人類腦袋複雜之處,包括有長期記憶區、幻想樂園、發夢製作公司、潛意識流域、抽象思考區等地,之後會建立友誼島、家庭島、冰球島、儍瓜島及誠實島。走失了的阿樂與阿愁,便要經過這些區域找尋回到大腦中心的路。
人要回到快樂無邪的階段,真的不簡單,取而代之是百味雜陳的成長感受,而彼思再次成功透過簡單的動畫公仔,揭示了人類苦樂參半的成長歷程。
【韋莉大腦導賞團】
球狀記憶
韋莉每個成長片段,於每日終結後都會化成大堆5種不同顏色的情緒記憶球,內裏能重新播放韋莉經歷,一班清除記憶師更會於長期記憶區巡視,將沒用的過期記憶球移送堆填區。
個性小島
記憶球會慢慢建立起一個個性格小島,代表不同性格特徵或愛好,除韋莉酷愛的冰球島外,還有儍瓜島,是韋莉搞惡作劇時慢慢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