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再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每手仍然是1萬元,我仍然一如以往繼續購買,原因是因為有閒錢在銀行,與其只收取接近零息,倒不如拿一兩萬元出來收取較高的利息,這是機會成本的問題。
有些評論指出iBond的回報低,這是相對的,如果投資者有更好的機會,如投資在股票,那麼iBond的回報當然是低,不值得投資。
相反,如果投資者有閒錢,不用來投資股票或其他回報較高的東西,那麼這些錢只有賺取接近零的利息,倒不如投資在iBond。
一些人買了iBond以後在上市當日便沽出,賺取了數個百分點的回報,這未必是好的策略,除非投資者有其他更好的投資,否則那些資金仍然只是收取接近零的利息。
既然那些錢沒有更好的投資機會,而且數目不大,只是1萬至3萬元,那麼倒不如持有iBond較長的時間,每年收取約4厘息,共12厘,若上市即日賣出了以後,只賺了4至5厘。
不買iBond的理由是回報不及股票,可惜不是每一個人也能在股票賺錢,對於他們來說,iBond絕對不吸引,但這些人的數目不多。
購買iBond除了講回報外,也是學習的機會,如債券的報價(溢價、折讓)、年期、價格與息率的變化等。
有了買iBond的經驗,將來可以購買其他債券於投資組合中,如人民幣債券及美國國庫券。特別是退休人士,持有債券差不多是必然之選。如果有購買iBond的經驗,像是上了一堂有關債券的課。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