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果籽】治癒系大師Alain de Botton

【讀書好×果籽】治癒系大師Alain de Botton

香港書展已經開鑼,這個全世界人流最多的書展,近年開始添回文化氣息,而我尤其欣賞鄧永鏘爵士在每年書展請來英倫文化名人。我是成長在到大球場看Depache Mode、到British Colony買Dr. Martin的美好年代,近日不斷翻看八十年代倫敦soul boy組合Spandau Ballet的紀錄片,戀英入骨,對於英倫文化精英到訪,自然要打鑼打鼓。今年,鄧爵士帶來兩位名人,一位是英倫才子狄波頓(Alain de Botton),一位是歷史學家閔德福(Simon Sebag Montefiore)。當中,狄波頓是以普及哲學家的身份出現,他的文字優美,從文學家普魯斯特,到尼采哲學、美國畫家Edward Hopper的公路街景畫作,他都可信手拈來、旁徵博引,變成一罐又一罐以西方人文精神作材料的英式心靈雞湯,比起以普及心理學作湯料的美式self-help雞湯檔次高得多。

回歸古典傳統 知識結合生活

英倫才子調製的湯料,廿年來在英語世界大行其道,只因題材「入屋」,切中西方中產社會焦慮症。曾幾何時,文史哲藝術被供奉在學術象牙塔之內,是少數人的興趣,兼且與生活無關。才子的烹調技巧之所以與別不同,是回歸古典傳統,將知識與生活重新結合起來。我第一本拿上手看的作品是《哲學的慰藉》,他將現代人面對的六種焦慮──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認為有缺陷、心碎及困頓,問道於六位西方知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及尼采。
我們如何面對自己不受群眾歡迎呢?如果是美式人生教練,會認為只要有「正能量」,不斷自我激勵自會成功,宗教傳道人會認為交託上帝,狄波頓則從蘇格拉底身上找答案。這是我少數可以看完包含歐陸哲學家思想的作品。
他另一本「治癒系」作品,叫《藝術的慰藉》,提出藝術的實際功用,例如散播希望、呈現有尊嚴的哀愁、協助我們取得平衡、認識自我及喚醒麻木心靈等。治癒系作品是不會根治現代人所面對的種種焦慮,但可以起到短時間的舒緩,猶如一貼清涼「退熱貼」。

追尋現代焦慮病源

近年狄波頓開始更進一步,追尋現代人焦慮症的病灶,他最新作品《新聞的騷動》就是解讀新聞。我們生活在廿四小時無間斷的新聞之中,最能影響每天的情緒,作者認為「新聞懂得如何隱藏其運作機制,因此相當難以質疑。新聞以自然平緩的語調對我們侃侃而談,毫不提及其充滿前提假設的觀點。新聞沒有揭露的是:這種活動不只是單純報道世界上發生的事情,而是根據其本身高度的特殊關注而不斷在我們的腦海中形塑出新的世界。」
作者不是要大家拒絕新聞,而是推廣「自覺地閱讀新聞態度」,正如在超市買零食,至少懂得看看食物標籤,知道是否高鹽高糖或含反式脂肪,新聞解讀成為了現代人必須的生活技能。作者的門路不是社會科學式的新聞批判,而是秉持一貫人文學治癒系風格,拆解我們面對各類型新聞時的心智活動,例如名人新聞會產生嫉妒情緒、政治新聞令人憤怒,是因為傳媒裝天真無知,令大家忘記了人性就是如此。英倫才子的說故事能力超強,比過去「左膠式理論批判」踏實得多。
2008年,他創辦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提倡以文化為人生找尋出路,除了出版也有課程。另外又推出網站Philosophers' mail,將普及哲學多媒體化,以迎合時代需要。這位英倫才子「有紋有路」,從人文學中找到了生意的門路,殊不容易。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The News: A User's Manual》

"The Philosophers' Mail"是他哲學普及化的另一步,網址是http://thephilosophersmail.com。

撰文:劉細良
編輯:陳國棟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