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鉛水風波越鬧越大,多座公屋被驗出含鉛量超標。風波源頭啟晴邨的承建商中國建築(簡稱中建),除有份興建公屋外,亦接下多項私樓及大型基建工程,過去3年香港區收入佔公司總收入六至七成。
有工程師認為,若相關承建商或判頭須為事件負責,新工程招標會受影響,甚至會被禁止投標一段時間作懲罰。
中國建築年報顯示,過去3年已完工的主要項目除啟晴邨及元州邨五期等公屋外,亦涉及多個商住項目,包括太古地產旗下的豪宅蔚然、理大第八期上蓋及油塘商場大本型等,合約總額介乎6億至17億元。
於2014年年報中,中國建築公佈中標大埔濾水廠及其輸水設施擴建工程。據水務署網頁顯示,大埔濾水廠是由中國建築及安樂工程聯營負責,合約金額為32.52億元,預計2017年8月完工,每日濾水量將由40萬立方米增至80萬立方米,佔全港濾水量約16%。
倘承建商有問題 可禁入標
水務署回覆指,承建商所使用的濾水組件及喉管物料均經過廠內測試及獨立檢驗機構驗收。工程於2017年完成後,會進行水質化驗,確保符合世界衞生組織制訂的《飲用水水質準則》。
有關責任問題,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梁廣灝認為,假如事件確實由水管引起,水匠須負法律責任,惟中國建築亦有合約責任,或須就事件賠償。發展商其後亦會審視事件,有機會禁止相關承建商或判頭入標一段時間;亦有工程師指,部份工程合約會參考承建商過往表現,如工傷、工料等,事件或影響承建商未來投標成功率。
然而中國建築已逐步減少在香港的投資。過去3年公司在港已完成的工程佔總完工合約金額分別為74.2%、58.4%及69.2%,是公司最大收入來源。但新承接工程中,中國大陸佔合約總額比例逐步上升,由2012年的42.4%,增至去年64.2%;香港則由2012年佔47.8%,大減至2014年15.2%。
■記者胡仲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