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Uber和Call車App的興起,有的士業界表示收入大受影響,更發起遊行要求政府正視。不過有人認為自由行政策令司機有更多選擇,令的士司機在「唔憂嫁」的情況下態度欠佳,令港人也對這個行業的印象變差,故不少人認為「白牌車」的出現是對的士行業的「懲罰」。其實「白牌車」的出現並非一朝一夕,但近年相對更為盛行被用以載客,這與政府的自由行政策以及的士發牌制度不無關係。
在香港的士是主要的客運公共交通工具之一,據運輸署資料顯示,現時本港有18,138輛的士,包括15,250輛市區的士(紅色)、2,838輛新界的士(綠色)和50輛大嶼山的士(藍色),平均每日載客量約100萬人次。的士牌早年由港府直接售予的士公司,至1964年開始改以招標方式公開拍賣,令拍賣價越來越高,的士牌亦不斷暴漲,的士數目於1965年、1967年及1973年分別急升至2,536、3,649輛及4,754輛,至1981年,的士登記數字更達衝破1萬大關至11,061輛。1990年代起港府收緊發牌制度,增長進一步放緩下,並在1998年起再無發出的士牌,一直維持在18,138架至今。
在的士數量未有增加的情況下,香港市區人流卻大幅上升。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08年訪港內地自由行人次為961萬,至2010年急升至1,424萬;其後內地將自由行城市省市增加至49個,至去年內地自由行人流高達2,959萬。
遊客增加變相令的士行業收益相對提高,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的士牌價自然水漲船高,據的士聯合交易所網頁顯示,的士牌價走勢由1986年不足50萬,至1994年約150萬,時至今日,的士牌價已升至700萬。與同樣被指近年急升的樓價相比,升幅更高,指標香港地產市場價格變動的中原城市指數,就由1994年的94升至2015年的140,可見的士牌費售價升幅已遠高於本地樓價。
根據法例規定,除個人手提行李外,的士不可以用作運載貨物,所以乘客不應租賃的士作運載貨物用途,故有所謂「白牌車」的出現。輕型客貨車一般只會有輕型貨車牌照,根據條例,該牌照只可作「取酬載貨」用途。故客貨車在任何情況下載客牟利均屬違法,但法例上對輕型貨車存在灰色地帶,例如對「貨物」定義含糊,令乘客可以「走法律罅」乘坐「白牌車」。然而律師黃國桐早前接受《蘋果》查詢時表示,不少Call車Apps不合法,其中乘客最大的風險在於保險問題,一旦發生人身意外或者交通意外,乘客最終未必能獲發賠償。
按照《道路交通條例》的《車輛使用的限制》,任何人不得駕駛或使用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載客用途,除非該車輛領有效的出租汽車許可證,但能取得有效出租汽車許可證要符合不少條件,如用以接載偏遠地區居民、用以接載指定的酒店賓客、用以接載指定的旅行社遊客、用以接載已訂有合約,或因其他特別目的而預約使用貴賓式服務的人士或機構,據運輸署網頁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只得31個單位持有出租汽車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