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追根溯「鉛」比國貨更毒的官場文化 - 李平

蘋論:追根溯「鉛」比國貨更毒的官場文化 - 李平

啟晴邨鉛水事件持續發酵,梁振英政府在發佈鉛水的來源和成因、受害公屋範圍及是否波及其他建築、受影響市民的食水供應及健康檢查、須承擔責任的公司及人士、政府相關監管制度和程序、調查機構的安排等情況時,醜態百出。梁振英由北上導師變身水喉專家,水喉匠林德深被拋出一如內地諸多公共事件中孭鑊的「臨時工」,張炳良、應耀康的前言不搭後語和夜間說抱歉,程卓端的「一生拉勻計」,令市民見識了官員的不仁、失信和反智。
事到如今,不論在中國預製的問題廚廁是一半或更多,不論中國建築承建的問題樓宇是否全曝光,國企及國貨在鉛水事件中已是罪無可卸,梁振英政府必須做的首先就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查明真相、追究責任、完善監管制度及程序,還受影響的市民一個公道,還香港社會一個公道。
但是,面對輿論質疑中國建築的責任,質疑梁振英政府包庇國企,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竟指摘為「刻意把問題政治化,挑撥兩地矛盾,非香港之福」。如此混淆是非、官官相護、道德底線盡失的官場文化,對香港的毒害尤甚於有毒的國貨、國企。把中國國企、官場不仁失信反智的文化引入香港,這才真的非香港之福。

中管幹部 道德誠信成疑

中國前總理溫家寶在任上曾因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毒食品事件頻生而哀嘆,中國「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但一國總理的檢討,竟遭《光明日報》等官方媒體批評為偏頗之說,明斥「不要動不動說道德滑坡」。其實,溫家寶批道德滑坡已是從輕發落,中共官場早已鑿穿道德底線,由基層的村長、村支書到最高層的政治局委員、常委,幾乎是無官不貪,而國企從不脫官商本色,重點央企的高層仍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直接任命,稱為中管幹部。中國建築就是其中一家,總公司的黨組書記、副書記、成員、總經理、副總經理、監事會主席,都是中管幹部,其道德水準、誠信同樣成疑。
道德底線崩潰,是內地毒食品事件頻發、豆腐渣工程頻生的主因,不顧民眾健康及生命安全,是為不仁;醜聞被踢爆後,官員不是公開真相、亡羊補牢,而是試圖掩蓋真相、把大事化小,是為失信;明知有輿論監察,明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還要推出臨時工頂罪,或假問責而異地為官,是為反智。令人不安的是,中共官場的這些文化已滲透到香港,更反映在今次鉛水事件中。
香港本地的貿易商、建築商,不是沒有見利忘義之徒,1980年代曾揭發26座公屋有結構問題,1999年曾揭發圓洲角短樁案,但一方面是廉政公署接報後立即接手調查,另一方面是政府亡羊補牢,着手完善監管制度,事件並未演變成市民對政府的信心危機。尤應指出的是,過往香港爆發涉及公眾利益的災難性事件後,政府通常會迅速委任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賦予他們傳召證人、搜集文件的權力,不只調查事件、澄清責任,還會提出防範類似事件重演的建議。

獨立調查 平息風暴之始

但是,鉛水事件爆發逾一星期,梁振英政府仍停留在跨部門記者會、跨部門調查小組,以房屋署、水務署、衞生署近日之表現,他們的調查還如何取信於民?讓市民相信他們會追究中國建築的中管幹部及港府相關官員的責任?可以說,委任具公信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平息鉛水風暴的第一步。而要拒絕中共官場文化繼續污染香港,要拒絕香港的核心價值繼續被蠶食,還需要市民、政黨和媒體嚴加監察,發出更強烈的呼聲,不要啞忍、不要退縮。這不是要不要顧及中港矛盾的面子問題,而是要不要顧及市民健康與生命的仁信問題。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