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號」掠過冥王星,NASA署長博爾登用行星來形容冥王星,再掀起冥王星是行星不是矮行星地位的辯論,還讓人細想太空探索的下一個目標。
「新視野號」上的鈈電池和感應器相信仍可運作15年,現繼續向柯伊伯帶深處推進。柯伊伯帶是由約10萬冰封小星體組成,科學家認為是太陽系形成後剩下的殘餘物資,不像地球等行星由大氣層到表面上的水都經歷過重大化學轉變,保留了早期太陽系的化學成份,可從中研究太陽系的過去。
柯伊伯帶除了冥王星外,亦有鬩神星(Eris)、鳥神星(Makemake)和妊神星(Haumea)等矮行星,近20多年才被發現,但它們都離「新視野號」非常遠,尤其是質量比冥王星更大的鬩神星,現時在太陽的另一方。
要飛45年才到最近恒星
如果NASA的預算容許,「新視野號」仍有可能探索一、兩個柯伊伯帶星體,相信會是小行星和彗星,因為不少彗星都是由柯伊伯帶漂流進太陽系。
人類下個太空探索能否衝出太陽系?美國行星學會總裁奈伊認為就算人類能提高太空船速度至「新視野號」的2萬倍,到光速的十分一,要到4.5光年外的最近恒星「南門二星」(Alpha Centauri)探索亦要45年,相信人類無耐性、資源和意志作跨星系探索,他認為下一目標是回到太陽系,搜索生命和生命之源。
Daily Beast網站/美國《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