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學淪為技工培訓所(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當大學淪為技工培訓所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同學如果成續不如理想,可以試下其他副學位……」這幾天,在不同的媒體,都見到許多升學攻略專家,苦口婆心地勸解,希望年輕人明白,條條大路通羅馬。
「人人都有個大學學位,我又怎可能放棄升學?」今年有61,136名文憑試日校考生,24,451名考獲入大學的基本要求,然而學位只有13,000個左右,即是有萬多合資格考生要選擇自資課程。綜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和自資學位的收生數字,可以說幾乎所有中學畢業生不論成績,都會繼續升學,只不過是他們所付的學費高低有別;當然,社會對這些不同的學位和文憑,也有一定的主觀判斷。
這一代年輕人,其實比上一代人眼界更闊,見識更廣。在各大討論區和網上媒體,我見到他們寫的文章,由古到今,天南地北都說得頭頭是道。畢竟,資訊科技的普及,讓知識不再是學院的專利。這是社會的進步,絕對是好事。
奇怪是,與此同時,我也聽到不少僱主,抱怨現在要請人艱難;服務、飲食、零售、甚至做軟件開發、傳媒等,各行各業我都聽過有老闆說人才難求:「就算有學歷也不代表做事能幹。」當然在另一邊廂,也見到有不少學生覺得「世界難撈」。說學院和職場有斷層,應該不算過份吧?
大學淪為職業先修機構,這種趨勢不只出現在香港;文史哲和純科學等課程,就好像是除了教書便沒有其他出路。有人說是因為香港產業單一,但我覺得反過來說香港產業單一是因為缺乏人才,一樣言之成理。
香港甚至有許多高等教育界過份膨脹的地方,漸漸滋長出一種技工文化,教育,變成為不同種類的技工培訓;就算是文史哲純科學,也只不過是為了培訓下一代的教育技工。千萬不要誤會,我無意貶低教師的地位,甚至我相信不少對教育有理想的朋友都會贊成,他們在崗位上就是一個教育技工,有志難展。

教育被建制扭曲

正因這種將教育扭曲的現象,使得許多人要在工作以外,尋找別的空間展現真我。人可以有多個面向,可是一天的時間就只有廿四小時,心思精力也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種人力資源的嚴重錯配。我聽過不少人說,能夠找到一份配合自己志趣的工作,是一種幸福。
為甚麼高等教育界會如此扭曲?「是教育商品化吧!」這應該是不少人直覺的答案。不過,從客觀事實分析,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並非由市場供求去定,而是官僚跟指標分派。要知道,官僚的衡工量值,不是下一代人能夠發掘真我,完成理想,而是數字上有多少人能夠完成學位,又或者找到工作的又有幾多人;遠的不用看,請大家翻到前幾版看看今天報道放榜消息的新聞,聽聽官方代表怎樣向傳媒講解今屆文憑試的成績,再作自行判決。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這句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指統治者所追求的,被統治的人當中,總有人過猶不及。資源分配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結構,甚至主導風俗文化,這不是甚麼新自由主義的理論,相反是類似馬克思理論中的「上層建築」。教育,向來都是統治者用來延續管治意識形態、壟斷話語權的工具,放諸古今中外皆準。
在華人社會,自古以來教育都是統治工具。中古的歐洲,知識因技術進步而普及,也不過是幾百年的事,但已經將神權和君權神授的迷信破除,宗教由俗世的統治,變成了靈性的救贖。新一代的知識分子,也有人叫這一群人做「公共知識分子」,理應將這個知識和知性的革命延續,將教育和學習從建制和權力中釋放出來。很可惜,知識分子也好,公共知識分子也好,大多都抵禦不了權力的誘惑,不是為了撥款,就是為了官位,就是這樣成為了統治的技工,教育建制也不斷膨脹,變成政治附庸,忘卻追求知識的初衷。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